
壽穴。 明 胡震亨 《唐音統籤·司空圖》:“﹝ 圖 ﹞豫為壽壙,引客坐其中,賦詩酌酒裴徊。”《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莫説上頭、做生、讨粉頭、買丫環,連亡八的壽壙都打得到。” 清 龔炜 《巢林筆談·林氏曠達》:“更擇一地,葬其同侍之娣某氏,而營壽壙于其右。”
"壽圹"(shòu kuà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生前預先建造的墓穴,即“壽穴”。其中“壽”強調生前準備,“圹”原指墓穴或墓坑,合稱表示提前為身後事安排的墓地。
2. 文獻例證
3. 文化背景
古人重視喪葬禮儀,提前建造壽圹是“備終”傳統的一部分,既體現對死亡的理性準備,也包含祈福延壽的象征意義。部分文人(如司空圖)甚至将壽圹作為社交或冥思場所,展現特殊生死觀。
注: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音統籤》《警世通言》等原始文獻。
壽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長壽的墓碑或陵墓。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壽”和“圹”。下面我們将對這個詞語進行詳細解析。
“壽”字的部首是“寸”,它是名詞寸字的變體。寸表示長度單位為寸,意思是壽命的長度。寸字的基本筆畫是3畫。
“圹”字的部首是“囗”,表示土地或墓地。囗字的基本筆畫是3畫。
組合而成的“壽圹”的總筆畫數為6畫。
壽圹在《康熙字典》中并沒有找到對應的解釋。根據一些文獻記載,壽圹多用于古代陵墓上的碑文或碑銘,以表達對逝者長壽的祝福和紀念。
繁體字“壽塚”或“壽冢”是對“壽圹”的一種變體寫法,它們也有類似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壽圹通常以篆書體(或稱印章體)寫成。篆書體是古代秦代的一種文字書寫形式,它的字形比較古樸、剛勁,以直線和曲線構成。因為篆書體的字形較為複雜,現代漢字書寫中已較少使用。
1. 他的陵墓上刻着一塊壽圹,上面寫滿了用篆書體寫成的詩詞,展示着他的人生境遇。
2. 這座壽圹是為了紀念那位英勇的将軍,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組詞:壽衣、圹址、壽陽、圹室。
近義詞:長壽碑、長壽墓、壽堂、壽廟。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