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異,怪異。《莊子·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 西施 ,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锺泰 發微:“憰,同‘譎’。”
“憰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奇異、怪異,常用于描述超乎尋常或難以理解的事物或現象。例如《莊子·齊物論》中提到的“恢恑憰怪”,即通過對比草莖與屋柱、丑人與西施等極端差異的事物,說明“道通為一”的哲學觀點。
字形與通假關系
“憰”在此處通“譎”(現簡化為“谲”),原指言語或行為的詭變,引申為奇異、非常态的表現形式。
哲學語境中的使用
在道家思想中,“憰怪”常被用來強調事物表面差異與内在統一性的辯證關系。如《莊子》通過列舉看似矛盾的事物,揭示它們在“道”的層面本質相通。
近義詞與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詭怪”“奇異”等,反義詞可對應“尋常”“普通”。需注意與“祅怪”(指反常現象,如《荀子》中的用法)區分。
示例引用: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莊子·齊物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擴展釋義,可參考《莊子》相關注解及古漢語工具書。
憰怪(zhuō guài)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不可思議或奇怪。它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令人感到困惑、難以理解或不尋常的事物或現象。
憰怪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怪(guài)。心為左手旁,怪為右手旁。根據這兩個部首的位置,可以推測憰怪的讀音。
憰字共有13個筆畫,其中心部為4畫,怪部為9畫。
憰怪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字形是根據人類觀察和思考不尋常現象所創造的,用以描述那些超出正常範圍的事物。
憰怪的繁體字為「憰怪」,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憰怪」在古時候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鑒于憰字并不常見且沒有明确的古代文獻資料可供參考,目前無法确切知道它的古代寫法。
1. 這件事情真是憰怪,完全沒有道理。
2.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讓人感到憰怪。
3.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感到有些憰怪。
憰怪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新詞。例如:
憰态:形容一種令人難以理解的态度
憰事:指那些令人費解或不尋常的事件
憰境:形容一種令人困惑或難于理解的境況
憰怪的近義詞包括奇異、異樣、稀奇。反義詞則包括尋常、正常、常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