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iff] 山陡峭的一面,峭壁,絕壁
亦作“ 山厓 ”。陡立的崖壁。亦泛指高山。 三國 蜀 諸葛亮 《與兄瑾言治綏陽谷書》:“有 綏陽 小谷,雖山崖絶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 北周 庾信 《枯樹賦》:“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裡。”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遺像在山厓,清風動巖穴。” 葉聖陶 《涿鹿的劈山大渠》:“渠道從西向東向東北,曲曲折折沿着 黃羊山 而去,全長八十裡。需要劈開山崖二十二座。”
山崖指山地或丘陵地帶中坡度陡峭、近乎垂直的岩體或土石體側面,常形成險峻的地貌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指山地或丘陵中陡立如壁的岩石或土石坡面,強調其高聳、陡峭、不易攀爬的自然屬性。例如:“探險隊沿着陡峭的山崖向上攀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二字組合強化了“山體陡峭邊緣”的意象,屬偏正結構複合詞。
來源:許慎(漢)著 / 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強調坡度接近垂直(70°-90°),常與“陡峭”“險峻”“嶙峋”等形容詞搭配,如“刀削般的山崖”。
多形成于構造運動或流水侵蝕作用,常見于峽谷、海岸地帶,如長江三峽的懸崖峭壁。
在詩詞中象征險阻或孤高之境,如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常識》.中華書局,2002.
詞彙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山崖 | 側重整體陡坡面 | 山崖下的深谷 |
懸崖 | 特指上部凸出、下部凹陷的崖壁 | 懸崖邊搖搖欲墜的巨石 |
絕壁 | 強調無法攀越的垂直岩壁 | 萬丈絕壁 |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載:“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所述“壁起”之景即典型山崖地貌。
來源:徐弘祖(明).《徐霞客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山崖”是漢語中一個常見的名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陡立的山壁或絕壁,通常形容山體中坡度極大、近乎垂直的側面。例如:
在古典文獻中,“山厓”是其異體寫法(如清代顧炎武詩句),現代漢語統一規範為“山崖”。英語對應詞為cliff,德語為Felsvorsprung。
白手成家本人别有洞天賓主倡伎塵累塵顔麤生帶劍打流滴羞笃速抖風段家橋紡線娘膚湊婦妖更代關軸函片後死化熱會紹怙勢簡能錦衣玉食救苦弭災蹶陰軍簿均布揆情度理淩風舸馬草賣清沒辦法内切圓骈肩累踵瞥眼間青斾輕亵親飨取必日安靸霅深緻獅蟲適當其沖失桂師母守虜通貴推賢進善未形問安五雷纖隸纖隙小腸鸮王俠義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