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恭維 ”。
“恭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ng wéi,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同“恭維”
指出于讨好或奉承的目的對他人進行稱贊、頌揚。例如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父親通過“恭惟”船長來打聽消息。
例句:
“父親客客氣氣地和船長搭上話,一面恭惟,一面打聽有關他職業上的事情。”
尺牍中的祈願語發起詞
在書信或正式文書中,常用“恭惟”作為開頭語,表達對收信人的祝福或敬意。
例句:
“恭惟:節日快樂,萬事如意。”
恭敬地思考或思念
在古漢語中,“恭”指恭敬,“惟”有思考、思念之意。因此“恭惟”可表示以虔誠的心态思考某事或思念某人。
例句(古籍引用):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
與“恭維”的關系
現代漢語中,“恭惟”與“恭維”常被視為異形詞,但“恭維”更常用,而“恭惟”多用于特定語境(如古文、書信)。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使用“恭維”或“恭惟”,現代口語中更傾向“恭維”,而“恭惟”適用于複古或書面場景。
恭惟是一個常用于文言文中的詞語,代表着恭敬而虔誠的表達。它通過兩個字形的組合來表達這層含義。
恭惟由“心”和“言”的組合構成。其中,“心”為恭惟的部首,表示詞語的本義。“言”則代表表示語言和表達意思的方式。恭惟的總共有10畫。
恭惟主要來源于《尚書·大禹谟》:“惟命不于常。”這句話意為“隻能奉行命令,不能依憑常情。”後來,人們逐漸将這句話簡化為“惟命”,再與“恭敬”相結合,演變成現在的恭惟。
在繁體中,恭惟的寫法為“恭唯”,依然保留了原始含義。
在古代,恭惟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的古文中,恭惟的字形是由“罒”和“言”組成,表示遵循上級的命令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1. 我們對老師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恭惟之情。
2. 學生們恭惟老師的教誨,積極踴躍提問。
恭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在不同場合中表達不同的含義。例如:“恭惟獨尊”表示對尊貴者的尊敬;“恭惟狷介”表示對獨立正直的贊賞。
恭惟的近義詞包括:恭謹、恭敬、恭順、恭奉等。
恭惟的反義詞可包括:鄙視、蔑視、不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