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禦覽》卷三四五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 三國 魏 徐州 刺史 呂虔 有佩刀,有個識刀劍的工匠看了後,認為必須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才可佩帶此刀。于是 呂虔 将刀贈送 王祥 , 祥 後為司空。 祥 臨死時又将此刀轉授其弟 王覽 ,并說:“吾兒皆凡,汝後必興,足稱此刀,故以相與。”後因以“虔刀”比喻贈人的珍貴之物,謂使物得其主。 明 王世貞 《題李文正詩翰卷》:“偶與 元馭 語次及之,因舉贈之,以比於虔刀之義雲爾。” 明 王世貞 《送尤祠部汝白兵備廣東》詩:“虔刀贈秋水,揮手帝城東。”
“虔刀”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贈予珍貴之物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虔刀”指代被贈予的珍貴物品,并強調物歸其主的寓意。該詞源于《晉中興書》記載的三國時期故事,常被用于文學或典故中,表達對受贈者價值的認可。
據《太平禦覽》引用的記載,三國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一把佩刀,識刀工匠認為此刀須由“三公之位”者佩戴。呂虔将刀贈予王祥(後任司空),王祥臨終前又轉贈弟弟王覽,預言其家族将興盛,并稱“足稱此刀”。這一傳承過程體現了物品與擁有者地位的匹配。
後以“虔刀”比喻兩種情境:
此典故不僅反映古代器物與身份的關系,也暗含“寶劍贈英雄”的哲學觀念,至今在中文語境中仍用于形容珍貴之物的傳承或相贈。
《虔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虔”指尊敬、恭敬,而“刀”則是一種常見的武器工具。因此,《虔刀》一詞可以理解為對刀具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虔刀》的兩個漢字分别是“虔”和“刀”。其中,“虔”的部首是“虍”,它是由“虍頭”和“士”組成,總計五筆;“刀”的部首是“刂”,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總計兩筆。
《虔刀》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并未有明确的來源記錄。然而,虔誠地對待和崇敬各種工具和武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刀具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視為武力和力量的象征,因此對刀具的尊重和恭敬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道德。
《虔刀》這個詞的繁體字寫法為「虔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雖然沒有特定記錄,《虔刀》詞最初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這個詞語的主要意義是指對刀具的虔誠态度,其基本的字形結構應該保持不變。
1. 他将虔刀置于廟前,表示對祖先的尊崇。
2. 唐代詩人杜牧曾用“虔刀”一詞來形容忠誠的劍客。
虔誠、虔敬、刀劍、刀片、刀具、刀鋒
敬刀、敬愛刀具、敬重刀劍
不敬、藐視、惡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