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橹的意思、幹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橹的解釋

小盾大盾。亦泛指武器。《禮記·儒行》:“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幹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 鄭玄 注:“幹櫓,小楯、大楯也。”《北史·窦熾傳》:“臣雖朽邁,請執幹櫓,首啟戎行。” 宋 李綱 《建炎行》:“號令新幟旗,仗械飭幹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橹(gān l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引申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幹”指古代盾牌,《說文解字》釋為“盾也,所以扞身蔽目”,即用于防衛身體的武器;“橹”原指大盾,《釋名·釋兵》載“橹,大盾也,立于兵車上以蔽矢石”。二字連用,泛指古代戰争中的防禦器械,如《禮記·儒行》中“禮義以為幹橹”,即以禮義為護身之盾。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幹橹”常比喻精神或道義上的保護。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讀通鑒論》中稱“仁義為幹橹,以禦暴亂”,強調思想準則的防禦作用。

  3. 文化考據

    《漢語大詞典》指出,幹橹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裝備,體現了古代“以守為攻”的軍事思想,其材質從皮革、木材到金屬逐步演變,與甲胄共同構成古代防禦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幹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ān lǔ,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原指古代防禦武器中的小盾(幹)和大盾(橹),後泛指武器。例如《禮記·儒行》中提到:“禮義以為幹橹”,即以禮義作為精神防禦的盾牌。宋代李綱的《建炎行》中“仗械饬幹橹”也指整備武器。

  2. 引申與比喻
    在部分語境中被賦予抽象意義,如形容以忠信、禮義為護身準則(如《禮記》中的儒家思想),或比喻勇敢承擔責任、積極行動的态度(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能為現代擴展義)。

注: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表達中。

别人正在浏覽...

案牍之勞柏梯寶珠茶巴蜀北轍南轅缽單踩緝插燭稱伐敕谕觸千搗萬鉏牙遞進法蘭克王國反棹乏餧飛天十響國格孤秀漢節皓質黃妃塔講戎兼域家種桀骜不恭階途矜驕金陵山汲深烤藍控帶空前絕後朗生纜繩沒才料梅乾明政幕羅内閑獰猙千人一面齊色群從羣萌入甲若涉淵冰少才說不來送房胎誨天籁集提警通音妄稱萬形帷蓋唯利是視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