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拔秀麗;優異特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江 南岸有山孤秀,從 江 中仰望,壁立峻絶。” 唐 王勃 《慈竹賦》:“恐孤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 唐 李商隱 《題小松》詩:“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卓爾孤秀,泠然獨往。”《四庫全書總目·别集二五·考功集》:“其( 薛蕙 )詩格蔚然孤秀,實有自來,是其所樹立,又不在區區文字間也。”
“孤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ū xiù,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事物或人物孤拔秀麗、優異特出,既突出獨特的氣質,又強調出衆的品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可形容自然景物或人物品格,例如:
“孤秀”既可用于寫景(如孤峰、幽竹),也可用于喻人(如隱士、才子),是一種兼具視覺美感和精神高度的表達。其核心在于“孤”與“秀”的辯證統一:因獨特而更顯卓越,因超然愈見靈秀。
《孤秀》這個詞是指一個人或事物獨立而出衆,與周圍環境或衆人不同,獨樹一幟的意思。
《孤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子”和“禾”,部首“子”指的是兒子,部首“禾”指的是稻谷。它的總筆畫為12畫。
《孤秀》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語言形式。繁體字《孤秀》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将字體筆畫稍作改變。但是,《孤秀》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并沒有特别的變化。
1. 他的個性獨特,才華出衆,真是一個孤秀的存在。
2. 這座建築采用了新穎的設計風格,顯得非常孤秀。
1. 孤傲:形容一個人自負且孤立的态度。
2. 秀外慧中:形容一個人外表優美,内在智慧。
3. 脫穎而出:形容一個人在衆人中脫穎而出,有出衆的才華。
1. 出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在衆多之中獨特而突出。
2. 突出: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在同類中顯著超過其他。
1. 平庸: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普普通通,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2. 普通: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與其他同類相類似,沒有特别突出之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