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潔白的質地。 漢 班固 《典引》:“擾緇文皓質於郊,升黃輝采鱗於沼。” 明 徐渭 《月下梨花》詩之三:“丹輪皓質兩微茫,桂粟梨雲鬭淺黃。”
(2).白晳的肌膚。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3).潔白的本質。 前蜀 韋莊 《舊居》詩:“皓質留殘雪,香魂逐斷霞。不知何處笛,一夜叫梅花。”
皓質(hào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美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潔白無瑕的本質或質地,常用于形容純淨、光潔、明亮的事物,尤其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以描繪人的肌膚、玉石、月光等。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學應用角度詳細闡釋:
潔白本質
指事物本身純淨無雜質的白色或明亮狀态。“皓”本義為潔白、明亮(《說文解字》:“皓,日出貌”),引申為光明、純淨;“質”指内在的質地或本體。合稱強調事物由内而外的潔淨特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義“皓質”為“潔白的質地”。
光潤的肌理
特指人或生物體表細膩光潔的質感,如肌膚、羽毛等。古典文學中常以“皓質呈露”形容女子肌膚白皙透亮,體現純淨之美。
來源:《昭明文選》注引曹植《洛神賦》“皓質呈露”句,釋為“潔白肌膚顯露”。
在傳統文化中,“皓質”超越物理屬性,被賦予道德隱喻。如玉石因“皓質”象征君子堅貞純潔的品格,月光之“皓”寄托澄明心境,形成“物德相通”的審美觀。
來源:《楚辭》中“皓皓之白”以玉喻德,後世文論延續此象征傳統。
人體美的典範描寫
曹植《洛神賦》:“延頸秀項,皓質呈露”,以“皓質”刻畫洛神脖頸肌膚的潔白晶瑩,成為後世贊美女性的範式表達。
來源:《曹植集校注》收錄原文及曆代注疏。
自然之物的純淨意象
白居易《白羽扇》:“皓質雪色,織秋雲為質”,以“皓質”形容白羽扇如雪般純淨的質地,凸顯自然造物的無瑕之美。
來源:《白居易全集》卷二十一。
“皓質”不僅是對物象的客觀描述,更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對“純淨”“無垢”境界的推崇。其在詩詞、賦文中的高頻出現,反映了以“白”為貴、以“潔”為美的審美取向,并與儒家“君子比德于玉”、道家“返璞歸真”等思想深度關聯。
“皓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潔白的質地
指物體本身純淨無瑕的白色特質。例如漢代班固《典引》中“擾緇文皓質於郊”,用“皓質”形容白色與黑色交織的自然景象。明代徐渭的詩詞也以此描繪梨花等白色事物的質地。
白皙的肌膚
用于形容人的肌膚白皙透亮。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延頸秀項,皓質呈露”,以“皓質”刻畫洛神頸部與肩部的白皙肌膚,突顯其美麗。這類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中對人物外貌的描寫。
純潔的本質
抽象層面指代高潔、無暇的品質。前蜀韋莊《舊居》中“皓質留殘雪”以雪喻品格,暗指人物或事物内在的純淨本質。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引申為形容道德高尚、品行清白(提到相關擴展義,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建議:在文學創作或賞析中,“皓質”多用于具象的白色物體或人物膚色描寫,抽象層面的使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其象征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洛神賦》《典引》等古籍。
阿鼻鬼拔白白毫子拌舍保子卑淺辯才變眩璧釭踩曲讒頰翅膀畜財椿槿淳信逴遠打擺子丹陽布衣玎玲敦仁訛蠹法場飛旋馮依佛爺共敝國重鴻名叫屈機便精粗金漿津邏饑擾君辱臣死句索刻不容松痾疢誇目涼素流彩流梗鹵掠緑葡萄髦民孟青楄部丕酒屏風平劍起拜商燈深士十齋期殊翁孫媳婦統論祥飙夏天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