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猙獰,兇惡。《西遊記》第三十回:“獰猙壯若大貓形,猛烈雄如黃犢樣。” 清 杜濬 《後快哉行》:“君不見 大河 南來十三盜,碨礧項領獰猙貌。”
“獰猙”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形容兇惡、猙獰可怕的面貌或表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獰猙”由“獰”和“猙”組合而成,形容人或動物面目扭曲、目光兇狠的可怕樣子,帶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西遊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獰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兇惡、猙獰。常用來描述人或動物的面部表情或舉止具有兇狠惡劣的樣子。
《獰猙》的部首是犭(犬部),它是由兩個犬部組成。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7。
《獰猙》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是由兩個相同的字形組成,即獰 + 猙。這兩個字形均為獨立的漢字,它們表達的意義通過組合得到新的含義。
《獰猙》的繁體字為「獰猙」。
據考證,《獰猙》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基本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1. 他面露獰猙之色,讓人心生畏懼。
2. 那隻狼兇狠地盯着我,瞪着獰猙的眼睛。
獰猙面目、獰猙惡狀、獰猙外形。
猙獰、兇狠、兇惡。
和藹、友善、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