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計功,表功。《左傳·襄公十九年》:“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魏顆 紀勳於 景 鐘, 孔悝 表勤於 衛 鼎,稱伐之類也。”《北史·王肅傳》:“﹝ 肅 ﹞性微輕恌,頗以功名自許,護疵稱伐,少所推下, 孝文 每以此為言。”
“稱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源于古代典籍。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古代文獻的釋義,其詳細意思如下:
一、核心釋義
“稱伐”指宣揚功勞并讨伐罪過,即“舉其功而讨其罪”。
此詞強調對功過的公開評判,常見于古代政治或軍事語境中,體現賞罰分明的治理理念。
二、典籍出處與用例
《周禮》中的經典定義
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比小事大,以和邦國……制軍诘禁,以糾邦國……施貢分職,以任邦國……簡稽鄉民,以用邦國……均守平則,以安邦國……稱伐以诘邦國。”
此處指通過褒獎功勞與懲戒罪責來治理諸侯國。
《漢語大詞典》釋義
釋為:“舉其功伐,讨其罪過。”(《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4頁)
現代詞典繼承古義,明确其雙重行為内涵。
三、語義演變與消亡
“稱伐”屬文言複合動詞,結構為并列式(稱功+伐罪)。隨着白話文發展,其功能逐漸被“表功讨罪”“賞功罰過”等短語替代。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古籍研究或仿古語境,不再活躍于日常表達。
權威參考來源:
“稱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左傳·襄公十九年》及《文心雕龍》的記載,“稱伐”在古代文獻中意為“陳述功績”或“記錄功勞”。例如: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中,“稱伐”被解釋為通過言辭對他人進行評判或指責,其中: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左傳》《文心雕龍》等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
傲狎闆行枹木履邊防軍匾蒲草頭天子抄虜逞工衒巧癡耍傳疑吹葉嚼蕊鏦铮電車典試調疾阨陋鳳諾墳花蒶藴黻裘姑老爺咕容和容皇爺禍福由人激摧經久不衰九花救苦弭災撩鈎龍駒鳳雛忙手忙腳鳴犢鳴铗佞讇弄頰旁薄蓬蒿滿徑葡萄紫搶風起民請來卿相曲覃人俗熱燥甚設神頭鬼臉試手失意壽國疏陳誰們瞬睒雖死猶生素甲騰清跳天索地鐵墓象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