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胎教。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周成漢昭論》:“ 周成王 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胎誨。”
“胎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āi huì,其核心含義與胎教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在母親懷孕期間,通過言傳身教對胎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強調胎兒在母體中就能接受品德和文化的熏陶。這一概念源自儒家思想,認為母親的行為、情緒及環境會影響胎兒的成長。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丕的《典論·周成漢昭論》:“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禀賢妣之胎誨。”這裡以周成王為例,說明其優秀品質源于母親懷孕時的教導。
現代胎教理論與之有相似之處,如通過音樂、語言刺激促進胎兒發育,但“胎誨”更側重道德與文化傳承,而非單純的生理或智力開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典論》原文或儒家經典中關于胎教的内容。
“胎誨”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胎兒在母體中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它源自《莊子·德充符》:“人始生之初,未有習于人也。其在母腹中,必學一種而已矣,乃抱胎之誨也。”胎誨強調了胎兒在母體中就開始接受教育的觀點,強調了孕婦的身心健康對胎兒智力發育的重要性。
從字形上來看,胎誨分為兩個部首:⺼(肉)和讠(言)。其中,“肉”部表示與人體肉體有關,而“言”部表示與語言和教育有關。胎誨的筆畫數為9,其中肉部的筆畫數為6,讠部的筆畫數為3。
胎誨是古漢語詞彙,最早可追溯到《莊子·德充符》一書。在繁體字中,胎誨的寫法為「胎誨」。繁體字對于特定的地區和文化仍然有重要意義,如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仍廣泛使用繁體字。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胎誨在古代寫作「胎誨」,其中的“誨”字與現代寫法相同,隻是“胎”字在古代以「胎」形狀寫作。「胎」字寫法中的肉旁中間是雙人形狀,下邊畫手。
1. 老師說,媽媽在懷孕期間要注意孕婦營養,這對胎誨有很大的影響。
2. 孕婦的情緒和心态對胎兒的胎誨有着重要的作用。
胎兒、胎動、胎教、胎盤、胎兒期
胎教、胎育、胎養
出生、出世、誕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