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車的帷幕和篷蓋。《管子·事語》:“帷蓋不修,衣服不衆。” 漢 枚乘 《七發》:“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
(2).《禮記·檀弓下》:“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後以“帷蓋”為受恩乞恩之典。《漢書·陳湯傳》:“夫犬馬有勞於人,尚加帷蓋之報,況國之功臣者哉!” 明 張居正 《上六部禀帖》:“彼時勞苦已明,帷蓋已施。”
(3).棺罩和棺蓋。亦指棺椁。《梁書·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 蘭臺 石室 之文,用盡於帷蓋。” 明 何景明 《王母何氏墓碑》:“發帷蓋兮,脩途委蛇。”
“帷蓋”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考證,該詞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一、本義指車具結構
指古代車上的帷幕和頂蓋,屬于車輿的裝飾部分。例如《管子·事語》提到“帷蓋不修,衣服不衆”,漢賦《七發》中“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均指此義。
二、引申為恩惠象征
源自《禮記·檀弓下》典故:古人用破舊帷布埋馬、破蓋布埋狗以示仁心,後《漢書·陳湯傳》引申為“受恩乞恩”的象征,如“犬馬有勞于人,尚加帷蓋之報”。
三、代指棺椁
在喪葬語境中特指棺罩與棺蓋,如《梁書·徐勉傳》載“蘭臺石室之文,用盡於帷蓋”,明代何景明《王母何氏墓碑》亦有類似用法。
其他特殊語境
在白居易《荔枝圖序》中,“樹形團團如帷蓋”被用來比喻荔枝樹冠的茂盛形态,此為文學修辭中的借喻手法,需注意上下文關聯。
提示:該詞含義複雜,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如需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帷蓋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遮蔽、遮擋或覆蓋物體的動作或狀态。該詞有兩個部首,左邊是“巾”字部,右邊是“蛇”字部,總計包含15個筆畫。
帷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書寫的時期。在繁體字中,帷的寫法是幃,由3個部首組成,即由“巾”、“問”和“束”組成,共計11個筆畫。而蓋的寫法則與現代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帷寫作幃,蓋寫作蓋。這兩個字都在古代的詩文中廣泛使用,如《詩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蓋”,意為“我擡頭看淇水的岸邊,摘取那裡的草葉做為帷蓋”。
以下是一些帷蓋的例句:
1. 她用一塊薄布帷蓋住窗戶,阻擋陽光的照射。
2. 睡前他習慣性地帷蓋住自己,制造一個黑暗的環境來入眠。
3. 寒風呼嘯着,他緊緊地帷蓋上大衣,以保護自己免受寒冷的侵襲。
帷和蓋都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
1. 帷幕:用于隔絕或遮蔽的帷子。
2. 帷幄:比喻權位或權勢。
3. 洪澤帷幕:指某個地方景色壯麗或氣勢磅礴。
在意義上類似于帷蓋的詞語有:
1. 遮蔽:用物體遮擋或遮蔽住某物或某人。
2. 覆蓋:蓋在某物上面,使其不能被看清。
3. 屏蔽:擋住或遮掩某物或某人的視線。
與帷蓋相反的詞語有:
1. 揭開:從上方或封閉的一側移開覆蓋物,暴露出被覆蓋的物體。
2. 暴露:被覆蓋物從上方或周圍移走,使之被他人或外界看到。
3. 公開:使某些隱藏的事物或信息變得可以為公衆所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