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天子所授予的符節。《史記·吳王濞列傳》:“臣非敢求有所将,願得王一 漢 節,必有以報王。” 宋 曾鞏 《庭桧呈蔣穎叔》詩:“ 漢 節從來縱真賞, 謝 庭蘭玉載芳音。”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賜環》:“指日歸來持 漢 節,天道何曾虧俊傑。”
(2).指持節的使者。 明 謝榛 《送謝給事封蜀》詩:“使星 巴 蜀 外, 漢 節 夜郎 西。”
“漢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定義:指漢代皇帝授予的符節,象征使者身份和皇權,是古代政治與外交的重要信物。
定義: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節儉精神”,認為“漢”指漢族,“節”指節約。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吳王濞列傳》等文獻。
漢節(hàn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漢”和“節”兩個字組成。
“漢節”中的“漢”字的部首是“水”字旁,它的拆分部首為“氵”;它的筆畫數為4畫。而“節”字的部首是“木”字旁,它的拆分部首為“艹”;它的筆畫數為8畫。
“漢節”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指漢族傳統節日,即漢人自己的節日,如漢族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另一種解釋是指漢服歡慶儀式。漢族傳統的婚禮和節日慶典上,人們會穿着傳統的漢服,展示漢族的優美風俗和傳統藝術。
在繁體字中,“漢節”可以寫作「漢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在“漢節”這個詞中涉及的兩個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春節是中國人民慶祝的傳統漢節之一。
2. 我們要通過舉辦文化活動來慶祝漢節。
漢服、漢文化、漢字、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華人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異族節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