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無名之樸 ”。
無名之璞
釋義:
指未經雕琢、不為人知的璞玉,比喻未被發掘的才能或質樸無華的本質。該成語由“無名”(沒有名聲)與“璞”(含玉的石頭)組合而成,強調内在價值未被外界認知的狀态。
字義溯源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62-1),《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1550-3)。
文化隱喻
成語承載道家“返璞歸真”思想,如《莊子·逍遙遊》強調“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推崇内在價值高于外在虛名。後世用以形容隱士的才德(如《後漢書》中“無名之璞,退藏于山林”)或未被賞識的人才。
來源:《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188-7)。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常用于比喻: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7520-4)。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印證“璞”的本義及價值隱匿性。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與“無名之璞”的哲學内核相通。
文獻鍊接(可公開查閱):
和璧隋珠(強調珍貴)、被褐懷玉(側重才德内藏)。
名滿天下、聲名鵲起(側重顯揚)。
來源:《中華成語探源辭典》(華夏出版社,ISBN 978-7-5080-4993-6)。
“無名之璞”以玉喻人,融合道家思想與人才觀,既是對天然本質的禮贊,亦是對世俗評價體系的反思,在現代語境中持續傳遞“真才不顯”的深層意蘊。
“無名之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未經雕琢的璞玉,比喻尚未被發掘的才識之士或未被認可的傑出人才。該詞與“無名之樸”同義,均強調内在價值未被外界認知的狀态。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唐代元稹在《鎮圭賦》中也有引用:“苟能據于道而依于德,亦可以執無名之璞而逍遙乎大庭。”。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為“無名之樸”,兩者均以自然未雕琢之物比喻未被發現的人才或事物本質。此外,該詞也可引申為“大器晚成”“真才未露”等含義。
現代應用示例
可用于描述職場、學術等領域中能力突出但暫未受重視的人,例如:“他在團隊中如同無名之璞,雖未顯鋒芒,卻蘊藏深厚潛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的詳細解析。
哀平骜倨百花龍錦白僵僵白晶晶鼻目冰冸璧氣閟蠋不要緊測識長使嘲讦馳傳東山法門對遇二三其操奉仰婦官溉汲故我依然好貨涸漁悔尤溷殽檢結齎操急急巴巴津航九天女煉性列鼎而食莅會六點兒裡言籠鳥羅紋石馬蹏金沒方寸民官密議喃喃呐呐旁舍旁剔偏差仆累親羁渠搜日本人身敗名隳率真說不上速寫退托圖議僞蔽微赜下來下臨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