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貢禹 以明經潔行,征為博士。 元帝 時累官至禦史大夫。屢次上書言朝事得失,主張選賢能,誅奸臣,罷倡樂,修節儉。後世尊稱“貢公”。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 彭薛 裁知恥, 貢公 未遺榮。” 明 陸粲 《贈别王直夫》詩:“ 嚴子 時閉肆, 貢公 乃彈冠。”參閱《漢書·王吉傳》。
“貢公”是後世對漢代名臣貢禹的尊稱,其詞義及人物背景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西漢大臣貢禹(前124年—前44年),字少翁,琅邪(今山東諸城)人。他因“明經潔行”(通曉經學且品行高潔)著稱,被征召為博士,元帝時官至禦史大夫。
二、政治主張 貢禹以直言敢谏聞名,多次上書提出改革主張:
三、文學引用 後世文人常以“貢公”入詩,表達對賢臣的追慕:
四、曆史評價 《漢書·王吉傳》記載其事迹,與王吉(字子陽)并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成為成語“彈冠相慶”的典故來源之一,喻指賢者相互引薦。
《貢公》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的文獻和文化中,它的意思是指貢品,貢獻的官員。
《貢公》的部首是貝部,讀音是bèi,有7個筆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貢獻制度,當時各地方官員要向皇帝進貢物品和貢獻,貢獻的官員也被稱為貢公。
在繁體字中,貢公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貢公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而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寫法是經過了規範化的。
1. 在古代,各地方官員都要向皇帝進貢物品,以示對皇權的尊重。
2. 這位貢公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值得表彰。
貢公的相關組詞有:貢品、貢獻、貢士、貢院等。
貢公的近義詞包括:進貢官員、進貢人等。
貢公的反義詞可以是:受貢者、接受貢品的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