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地的意思、拒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地的解釋

立于地上。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 陽山 鳥路出 臨武 ,驛馬拒地驅頻隤。” 朱熹 考異:“山路險惡,故羸馬拒地不進,被驅而屢至傾隤耳。”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 蜀 人謂立地為拒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拒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拒地(拼音:jù dì)指“立于地上”。該詞由“拒”(本義為抵禦、支撐)和“地”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支撐于地面”。


二、詞源與文獻用例

  1. 唐代詩文中的使用
    韓愈在《憶昨行和張十一》中寫道:“陽山鳥路出臨武,驿馬拒地驅頻隤。”朱熹考異注釋稱:“山路險惡,故羸馬拒地不進,被驅而屢至傾隤耳。”,此處描述驿馬因地形險阻難以行進的狀态。

  2. 方言記載
    宋代朱翌《猗覺寮雜記》提到:“蜀人謂立地為拒地”,表明該詞在特定地域的方言中曾作為“站立”的表述。


三、現代用法示例

現代漢語中,“拒地”一詞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或仿古語境中可表達“穩固立足”或“抵抗外力”的意象。例如:

“腳下的路不可抗拒地後卷”(查字典例句),通過拟人化手法強化動态感。


“拒地”屬于古漢語詞彙,核心含義為“立于地面”,多見于曆史文獻及方言記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拒地》的意思

《拒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拒絕或不接受授權地,表示對某種地權的攔阻或抵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拒地》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拒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土地制度,在那個時期,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拒地是指拒絕接受他人的土地授權,表明對該土地權益存在異議。

繁體

《拒地》的繁體字為「拒地」,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拒地」的字形略有變化,如「拒」的上部分寫成「耳」,下部分寫成「句」,表示拒絕;「地」的左部分寫成「土」,右邊部分寫成「也」,表示土地。

例句

1. 他堅決拒地,沒有與任何人籤訂土地合同。

2. 我們不能拒地,需要與政府合作來開發這片土地。

組詞

拒絕、地權、地主、拒捕、土地

近義詞

抗地、擋地、抵地

反義詞

接地、讓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