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輔君主。《國語·晉語七》:“今 無忌 ,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難,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 韓 宗。”《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 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 魏 之先 文貞 ,有匡君之大德。”
(2).指 匡俗 兄弟。 明 王世懋 《廬山雪》詩:“千崖冰玉裹,何處着 匡 君。”參見“ 匡俗 ”。
(3).指 江西 的 廬山 。 清 趙進美 《南康登樓》詩:“空城何所有,一半是 匡 君。”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頂》詩:“乘雲我欲之帝廷,稍為 匡 君鳴不平。茲山何者讓 衡霍 ,不嶽不鎮誰使令。”參見“ 匡廬 ”。
“匡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匡輔君主
指輔佐或糾正君主的言行,使其符合治國正道。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國語·晉語七》提到“智不能匡君”,《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亦有“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的表述。唐代詩人杜甫在《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中寫道“汲黯匡君切”,借曆史人物汲黯的典故強調輔佐君主的重要性。
指匡俗兄弟
源自傳說中匡俗(又稱匡續)兄弟隱居廬山的典故。二人因避世修道,後演變為廬山的神話象征,如明代王世懋《廬山雪》詩雲“何處着匡君”。
代指江西廬山
因匡俗兄弟的傳說,廬山亦被雅稱為“匡君”或“匡廬”。清代趙進美《南康登樓》中“一半是匡君”即用此意。
補充說明:
《匡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有着多重含義。根據不同的語境,它可以指代一個人的稱號,也可以表示幫助、扶持或支援。
《匡君》的部首是匚和口,它的構成部分中,匚部表示框架,口部表示含義與說話相關。
根據《康熙字典》,《匡君》的總筆畫數為9。
《匡君》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一章中:“繹我扆埶,匡君甫畢。”文中的“匡君”表示輔佐君主,幫助國家的意思。
繁體字的《匡君》為「匡君」。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匡君》的漢字寫法為「匡尋」,尋是古漢字的一種寫法。
1. 他是一位出色的匡君,幫助了許多人。
2. 每個政治家都希望擁有一位忠誠的匡君來協助自己。
1. 匡助:幫助、扶持。
2. 君主:國家的統治者。
3. 校正:糾正、修改錯誤。
1. 輔佐:協助、支持。
2. 扶持:支撐、支持、扶助。
3. 幫助:扶持、協助、援助。
1. 敵對:敵視、對抗。
2. 削弱:減弱、削減。
3. 虐待:殘害、欺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