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輔君主。《國語·晉語七》:“今 無忌 ,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難,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 韓 宗。”《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 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 魏 之先 文貞 ,有匡君之大德。”
(2).指 匡俗 兄弟。 明 王世懋 《廬山雪》詩:“千崖冰玉裹,何處着 匡 君。”參見“ 匡俗 ”。
(3).指 江西 的 廬山 。 清 趙進美 《南康登樓》詩:“空城何所有,一半是 匡 君。”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頂》詩:“乘雲我欲之帝廷,稍為 匡 君鳴不平。茲山何者讓 衡霍 ,不嶽不鎮誰使令。”參見“ 匡廬 ”。
“匡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指臣子對君主進行規勸、糾正其錯誤言行或政策,使其符合正道。
例證:
《論語·憲問》載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即體現“匡君”之責。古代谏官如魏徵谏唐太宗,亦是“匡君”的典範行為。
指承擔輔佐、匡正君主職責的臣子,常特指忠直敢谏之臣。
例證:
《楚辭·九歎》中“匡君”指輔弼之臣。曆史上如諸葛亮《出師表》所言“斟酌損益,進盡忠言”,亦屬“匡君”角色的職責範疇。
釋義綜合引自以下權威辭書:
(注:因古漢語詞彙釋義需依托權威工具書,此處引用紙質辭書版本以保障學術嚴謹性;線上詞典如漢典(zdic.net)、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 等平台亦可查證相關條目。)
“匡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匡輔君主
指輔佐或糾正君主的言行,使其符合治國正道。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國語·晉語七》提到“智不能匡君”,《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亦有“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的表述。唐代詩人杜甫在《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中寫道“汲黯匡君切”,借曆史人物汲黯的典故強調輔佐君主的重要性。
指匡俗兄弟
源自傳說中匡俗(又稱匡續)兄弟隱居廬山的典故。二人因避世修道,後演變為廬山的神話象征,如明代王世懋《廬山雪》詩雲“何處着匡君”。
代指江西廬山
因匡俗兄弟的傳說,廬山亦被雅稱為“匡君”或“匡廬”。清代趙進美《南康登樓》中“一半是匡君”即用此意。
補充說明:
阿堆百獸王蚌子北面稱臣悲戚壁間蛇影稱慶重拍疇類雌蜺詞文顇蹙大兩敵工定遠侯放着發炎奮矯覆敦冠歲鬼臘洪祚黃裱紙甲膽見諒解饞紀綱仆蠲苛拘絆覺察連浪流觞曲水柳眼梅腮爐竈呂仙翁馬鬐撚轉兒妞妞女陰蟛蚏箝語缺吃短穿人極日出三竿塞氛三大書散懷雙邊錢霜锸肅立踏戽逃亂亡卒危堕委填香油馃子小過活小牲晳白歇後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