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狀的意思、詞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狀的解釋

提起訴訟的文書。 宋 俞文豹 《吹劍三錄》:“今外臺者,耳目之所寄也,急在平獄訟,伸民枉,而引放詞狀,既排日分州,又厄以書鋪之費。” 明 海瑞 《興革條例·戶屬》:“朔望日查比錢糧詞狀牌票。”《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初九日宗師行香,初十日掛牌收詞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詞狀”是古代法律文書中的術語,主要指提起訴訟的正式文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詞狀”指用于陳述訴訟請求或案情事實的書面材料,相當于現代的起訴書或訴狀。其核心功能是向官府或司法機構提出控告。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宋代俞文豹《吹劍三錄》提到“引放詞狀”,說明當時已有通過文書提交訴訟的流程。
    • 明代海瑞在《興革條例》中提及“朔望日查比錢糧詞狀牌票”,表明詞狀在地方行政中的管理規範。
  3. 結構與用途
    詞狀需包含案件事實、訴求等内容,通常由當事人或代理人撰寫後提交官府。例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記載“挂牌收詞狀”,說明官府會定期受理此類文書。

  4. 相關擴展
    “狀”單獨使用時,可指叙述事件或描述形态(如“奇形怪狀”),但在法律語境中特指文書形式,如“訴狀”“供狀”等。

總結來看,“詞狀”是古代司法體系中啟動訴訟程式的關鍵文書,兼具陳述事實與提出訴求的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狀》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讠(讠部)和口(口部),總計6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漢字文化,并且常用于現代漢字書寫中。 繁體字形為「詞狀」,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和意義,主要用于繁體中文書寫。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詞狀」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隨着古代漢字發展和演變,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但總體來說,它的基本結構和含義沒有改變。 下面是一些關于「詞狀」的例句: 1. 這個句子在結構和語氣上很「詞狀」。 2. 他用動作和表情很好地演示了這個詞的「詞狀」。 3. 你能否用手勢描述一下這個詞的「詞狀」? 其他與「詞狀」相關的詞彙包括: - 組詞:詞形、字狀、形狀 - 近義詞:字形、字體、字型 - 反義詞:詞意、詞義、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