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变换朔日。指经过一个月。朔,农历初一。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令服食终日,则肉飞骨腾;导引改朔,则羽翮参差,则世閒无不信道之民也。”
(2).更改正朔。借指改换朝代。 清 吴伟业 《萧史青门曲》:“扶携夫妇出兵间,改朔移朝至今活。” 邹鲁 《四川光复》:“乃知革命党有所别于异姓改朔者矣。”
「改朔」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词汇,其本义指更改月份或历法,后引申为政权更迭或重大制度变革的象征。具体解析如下:
「改」意为变更、调整;「朔」原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历法起始点。二字组合最初指调整月份或修订历法,例如古代新政权建立时,常通过「改朔」确立新历法以彰显正统性。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改朔」最早见于《尚书》对夏商周历法更替的描述。
随着语义发展,「改朔」成为政权更迭的代称。《礼记·大传》提及「改正朔,易服色」,其中「正朔」即指历法起始,改朔行为成为朝代更替的标志性仪式。例如《后汉书》记载王莽篡汉后「改朔用夏正」,通过历法改革强化政权合法性。
该词衍生出两类关联含义:
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例如钱钟书在《管锥编》引述唐代文献时,仍保留「改朔」的原初语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历史词汇」,建议在学术性文本中使用。
“改朔”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改”指改变、调整,“朔”原指农历每月初一,也代指历法或时间起点。因此,“改朔”字面意为改变月份或年份的起始时间,后引申为调整计划、方向或策略。
字面含义
政治象征意义
比喻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法变迁或成语典故,可参考历史类文献或权威字典(如、4、6)。
北朝背道而驰不了而了布怨残樽翠羽被错念胆战洞朗二至放大率芳馔饭头泛鹢改籥膏粱文绣寒秋贺年卡胡禄镬亨驾鸿洊登江右兼宿饥坑近畿紧急措施禁酒金镞箭浚洫具体劳动空心大老枯槁客类试两傍力黑漏壶録续禄养漭沧马愿如羊逆书愆和绮罗丛清江使丘疹鸲鹆眼軥辀人啬夫三越商祭盛馔衰谬霜鈇填堵天阁天眼开违强陵弱乡保孝悌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