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暴的意思、猝暴的詳細解釋
猝暴的解釋
(1).猶肆虐。《東觀漢記·杜詩傳》:“時将軍 蕭廣 放縱兵士,猝暴民間, 詩 敕曉不改,遂格殺。”
(2).謂事出突然。 宋 蘇轍 《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罷非時無益之役,去猝暴不急之賦,不奪其力,不傷其財,使人知農之可樂,則将不勸而自勵。” 明 歸有光 《與王子敬小簡》之五:“事未竟,少須不防,始初,猝暴難當耳。”
詞語分解
- 猝的解釋 猝 ù 突然:猝然。猝爾。猝生變化。猝不及防。猝死(突然發生的非暴力死亡)。猝故(突然發生的事變)。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網絡擴展解釋
“猝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拼音/注音:cù bào(ㄘㄨˋ ㄅㄠˋ)
- 核心釋義:
- 猶肆虐:指行為突然且帶有破壞性,多用于描述暴力或災害的突然侵襲。例如《東觀漢記·杜詩傳》中“猝暴民間”指士兵突然對百姓施暴。
- 事出突然:強調事件發生毫無預兆。如宋代蘇轍提到的“猝暴不急之賦”,指突然施加的賦稅。
二、出處與使用場景
-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東漢史書《東觀漢記》,描述軍事暴行。
- 宋代蘇轍、明代歸有光等文人均在政論中使用該詞,多與政策、災害相關。
- 適用語境:
- 曆史文本:常見于描述戰亂、苛政或自然災害(如“猝暴之雨”)。
- 現代擴展:可比喻情緒、沖突或公共事件的突然爆發,如“疫情猝暴”“怒火猝暴”。
三、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多用“突然爆發”“驟然發作”等替代。需注意“暴”在此讀作bào,而非“暴露”的pù音。
網絡擴展解釋二
猝暴(Cù Bào)這個詞是指突然發生的暴力行為或突發暴發的現象。它的拆分部首是犬(犭)和日(曰),部首犬表示動物,日表示陽光。猝暴的筆畫總共有11筆,通過犬和日兩個部首的組合形成了這個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漢字,意為突然發作的犬。
在繁體字中,猝暴的寫法是瞬發(Shùn Fā),雖然用字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突然和暴力這兩個概念。例如,猝暴可以寫作猝發(Cu4 Fa1)或突爆(Tu1 Bao4)等。
下面是一些關于猝暴的例句:1. 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他總是容易猝暴。2. 突發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與猝暴相關的組詞包括:突發、爆發、突然、暴力等。
猝暴的近義詞可以是:突然暴發、突發事件、突然爆發等。
反義詞可以是:緩慢爆發、漸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