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性的意思、拂性的詳細解釋
拂性的解釋
謂違反人的本性或本意。語本《禮記·大學》:“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宋 曾鞏 《南軒記》:“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於物者,有以為之也。” 宋 王安石 《與孫莘老書》:“況某之不肖,所學者非世之所可用,而所任者非身之所能為,忍心拂性,苟取衣食。”
詞語分解
- 拂的解釋 拂 ú 拭,撣去:拂拭。拂塵。 輕輕擦過:拂曉。春風拂面。微風拂煦。 甩動,抖動:拂袖而去。 違背,不順:忠言拂耳。拂逆。 拂 ì 古同“弼”,輔助。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性的解釋 性 ì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性質。性格。性命(生命)。性能。個性。屬性。 性質,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現:典型性。開放性。指令性。 男女或雌雄的特質:性别。男性。女性。 有關生物生殖的:
網絡擴展解釋
“拂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xìng,其核心含義是違反人的本性或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出處:該詞源自《禮記·大學》中的“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意為“喜好衆人厭惡的事物,厭惡衆人喜好的事物,便是違背人性,災禍必定降臨”()。
- 構成:
- “拂”:本義為“違背、不順”,如“忠言拂耳”()。
- “性”:指人的本性、天性,如“個性”“天性”()。
2.用法與引證
- 在古籍中,“拂性”多用于描述因違背本性而引發的負面結果。例如:
- 宋代曾鞏《南軒記》提到“拂性苦形而役於物”,指為外物所役使而違背本心()。
- 王安石《與孫莘老書》中“忍心拂性,苟取衣食”,表達為生計被迫壓抑本性的無奈()。
3.引申與關聯
- 哲學意義:儒家思想強調“順應天性”,而“拂性”則被視為招緻災禍的根源,與“中庸”“克己複禮”等概念形成對照()。
- 現代應用:如今該詞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仍可用來批判違背人性規律的行為。
“拂性”強調對自然本性的違逆,既有倫理層面的批判,也包含對行為後果的警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大學》及宋代文人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拂性(ふせい)是一個日本詞彙,意思是順應自然的本性。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扌部,并且有6個筆畫,右邊是自部,有8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日本古代的文化和哲學思想,強調人們應順應自然的規律和内心的真實感受,以此來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拂性可以寫作「撫性」,并且仍保留着相同的意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拂性并沒有統一的規範寫法,因為它更多是作為一個日本詞彙而存在。
以下是一些關于拂性的例句:
1. 拂性生活:順應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實的自我。
2. 他以拂性的态度面對生活,不為外界的期望所困擾。
拂性的近義詞可以是「順性」或「順從本性」,它們都強調順應内心的本真。然而,拂性與「隨性」不同,前者更注重自然而後者則更加強調任性行事。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将會竭誠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