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周禮·地官·序官》“司祿” 鄭玄 注:“主班祿。” 孫诒讓 正義引 江永 雲:“司祿職雖闕,觀其序於廩人、倉人、舍人之後,司稼之前,皆為穀米之類,其為頒穀祿於羣臣可知矣。”
(2).星名。文昌宮第六星。《周禮·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祿。” 鄭玄 注:“司祿,文昌第六星。”《史記·天官書》:“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六曰司祿。” 司馬貞 索隱引《春秋元命包》曰:“司祿賞功進士。”
(3).星名。下台司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4).星名。《宋史·天文志三》:“司祿二星,在司命北,主增年延德,又主掌功賞、食料、官爵。”
(5).神名。掌司人間祿籍。《新唐書·禮樂志二》:“四時祭 風師 、 雨師 、 靈星 、 司中 、 司命 、 司人 、 司祿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我非仙非鬼, 文昌 司祿 之神也。” 範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七章第四節:“密宗的做法,和道教有相同的地方……道教的 司命 、 司祿 之神及 泰山府君 ,也見于 密宗 經文。”
司祿是漢語複合詞,由“司”(掌管)和“祿”(福氣、俸祿)構成,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掌管俸祿、賞賜的官員。此職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屬大司徒管轄,負責考核官吏政績并确定其俸祿等級。《史記·天官書》亦記載星象中有“司祿”星,象征人間祿位分配,印證其職責與天文觀測的關聯性。唐代典籍如《通典》提到司祿職能涉及官員勳級核算,是吏治體系的重要環節。
在道教神系中,“司祿”被視為掌管功名利祿的神祇。宋代《文昌孝經》将其列為文昌帝君(主宰文運之神)的輔神之一,稱其執掌士人功名簿籍。明清時期,司祿常與“司命”“司災”等神并稱,民間科舉考試前多有祭拜司祿神的習俗,祈求仕途順遂,如《儒林外史》中描述的士人赴文昌宮“求祿”場景即源于此信仰。
文化意義延伸
“司祿”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天命觀”與“功名意識”,既反映官僚制度中對物質激勵的重視,也體現民衆對命運支配者的敬畏。其雙重含義(官職/神職)在《星經》《道藏》等文獻中交織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祿位”符號的具象化表達。
參考來源:
“司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星象學說有不同的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司祿在不同星官體系中對應不同的星辰:
在民俗信仰中,司祿被視為掌管人間祿籍(即官職、福祿)的神明。祭祀時,司祿常與司民(掌人口)并列,體現古代對仕途與民生并重的觀念。
部分詞典将“司祿”引申為官員的職位與俸祿象征,或用于姓名學,寓意為“福運、權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等古籍,或查看來源網頁(如、)。
靶兒鏡子牓元版子薄祿悖盭本位主義并肩作戰稱賞點文洞中肯綮督護歌讀記二百五犯邊封狐豐肌鳳榻攻沒狗仔隊鲑菜過言海潮音亨會槐樹麾诃警報器冀圖涓滴不漏開莅空空如也臘序掠草裂開柳亸花嬌買辦資産階級嫚戲篾巴明資匠民夷念一齧蝕怒叿叿跑單幫炮墩錢店騎操傾偾情狀入寵商意聖髓市招四月八彈雀亭景托生屠所牛羊吐蚊鳥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