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經明行修的意思、經明行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經明行修的解釋

(1).經學博洽,德行美善。《漢書·王吉傳》:“左曹 陳鹹 薦 駿 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後漢書·寇恂傳》:“ 恂 經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明史·太祖紀三》:“丁丑,遣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2).古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制度·四科》:“ 漢 辟士四科:德行志節、經明行修、明曉法律、剛毅明勇。” 宋 蘇轼 《放榜後論貢舉合行事件奏議》:“其經明行修一科,亦乞詳議,早行廢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經明行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míng xíng xiū,其核心含義指通曉經學要旨且品行端正。以下是詳細解析:


釋義與結構

  1. 詞義分解

    • 經明:通曉儒家經典(“經”指四書五經等典籍,“明”即透徹理解)。
    • 行修:品行修養良好(“行”指行為,“修”意為完善、端正)。
      聯合後形容學識與品德兼備 的人。
  2. 用法與詞性
    屬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賓語,用于褒揚德才兼備之人。例如:“太祖遣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曆史淵源

  1. 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王吉傳》(東漢班固):“左曹陳鹹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後《三國志·魏書·高柔傳》亦引用:“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

  2. 曆史背景
    該成語與古代選拔人才的标準相關,漢代至明清常以“經明行修”作為薦舉科目,強調學術造詣與道德操守并重。


應用與延伸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與曆史典籍。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經明行修:詞義

《經明行修》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學習典籍來明智地行動和修身養性。它強調通過研讀經典,使自己的行為明智而有道德,從而達到自我修養和提高的目的。

經明行修:拆分部首和筆畫

《經明行修》是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經”由豎、一、十、勾四個部首組成,總計七個筆畫;“明”由日、口兩個部首組成,總計八個筆畫;“行”由彳、亍兩個部首組成,總計六個筆畫;“修”由人、乃兩個部首組成,總計九個筆畫。

經明行修:來源和繁體

《經明行修》這個成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論語》,其中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過學習典籍,使自己的行為明智而有道德,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後來,這句話就被引申為成語《經明行修》。

《經明行修》的繁體寫法為「經明行修」。

經明行修: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經明行修》在古代可能呈現為以下形式:

「經」的古體寫法為「經」;

「明」的古體寫法為「明」;

「行」的古體寫法為「行」;

「修」的古體寫法為「修」。

經明行修:例句

1. 他常常閱讀名著,經明行修,為人們樹立了榜樣。

2. 她通過閱讀各種養生書籍,領悟到經明行修的重要性,因此保持了良好的身體和心态。

經明行修: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經學、明智、行為、修身養性

近義詞:讀書肆志、明哲保身、行為端正、修身養性

反義詞:放任自流、胡亂行動、忽視修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