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明行修的意思、經明行修的詳細解釋
經明行修的解釋
(1).經學博洽,德行美善。《漢書·王吉傳》:“左曹 陳鹹 薦 駿 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後漢書·寇恂傳》:“ 恂 經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明史·太祖紀三》:“丁丑,遣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2).古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制度·四科》:“ 漢 辟士四科:德行志節、經明行修、明曉法律、剛毅明勇。” 宋 蘇轼 《放榜後論貢舉合行事件奏議》:“其經明行修一科,亦乞詳議,早行廢罷。”
詞語分解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 行修的解釋 亦作“ 行脩 ”。品行端正。《荀子·緻士》:“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漢書·王吉傳》:“左曹 陳鹹 薦 駿 ( 王駿 )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使一人
專業解析
“經明行修”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學識與品德俱佳。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核心含義
指學問精深通達,品行端正美好。形容人德才兼備,既精通經學典籍,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
- 經明:指對儒家經典(“經”)有透徹的理解和掌握(“明”),學識淵博。
- 行修:指個人的行為(“行”)經過修養(“修”),品德高尚,舉止合乎禮儀規範。
二、 出處與典籍依據
該成語源遠流長,多見于古代典籍中評價德才兼備之士:
- 《後漢書·儒林傳序》:其中提到朝廷選拔人才的标準之一是“經明行修”,即要求被舉薦者必須通曉經學且品行端正 。
- 東漢·王充《論衡·程材》:文中以“經明帶徒聚衆”與“行修薦辟”相對舉,強調了“經明”與“行修”是當時士人獲得社會認可和仕進的重要途徑 。
- 《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高柔上疏建議“宜隨學行優劣,待以不次之位”,其中“學行”即指“經明行修”所代表的學問與品行 。
三、 用法與語境
- 褒義色彩: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褒揚意味,是對人極高的評價。
- 評價對象:主要用于評價學者、官員或德高望重之人,強調其學術造詣與道德情操的統一。
- 傳統價值觀體現:體現了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内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認為真正的學問(經明)最終應落實到個人的道德實踐(行修)上。
四、 現代意義
在現代語境中,“經明行修”仍然用來贊譽那些學識淵博且品德高尚的人,尤其在教育界、學術界和文化領域,它代表着一種将知識追求與人格修養完美結合的典範。
五、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經明行修”的詞條釋義明确為“經學博洽,德行美善”,并引用了《後漢書》等古籍例證。
- 《辭源》(修訂本):同樣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經學深湛,品行端正”,并指出其作為選舉科目名稱的曆史背景。
- 《古代漢語詞典》:提供精煉釋義“經學深湛,品行端正”,并标注其古代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經明行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míng xíng xiū,其核心含義指通曉經學要旨且品行端正。以下是詳細解析:
釋義與結構
-
詞義分解
- 經明:通曉儒家經典(“經”指四書五經等典籍,“明”即透徹理解)。
- 行修:品行修養良好(“行”指行為,“修”意為完善、端正)。
聯合後形容學識與品德兼備 的人。
-
用法與詞性
屬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賓語,用于褒揚德才兼備之人。例如:“太祖遣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曆史淵源
-
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王吉傳》(東漢班固):“左曹陳鹹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後《三國志·魏書·高柔傳》亦引用:“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
-
曆史背景
該成語與古代選拔人才的标準相關,漢代至明清常以“經明行修”作為薦舉科目,強調學術造詣與道德操守并重。
應用與延伸
- 例句:明代《太祖紀三》載:“丁丑,遣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 近義:德才兼備、品學兼優。
- 現代意義:強調學術能力與道德修養的平衡,適用于教育或人才評價領域。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與曆史典籍。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唵嗒薄松松暴燥犇濑扁鋼诐遁别腸菠蘿蜜捕擄倉箱齒唇音馳蹤抽送蠢蠢思動純音賜邑辭竈大辇低小惡上紛紛揚揚風聲鶴唳告饑好聽宏縱畫棟飛甍魂質火耕水耨戶限為穿盡境軍中無戲言開第揩羯鼓樂新厭舊闾右禖壇沒頭悶恹恹妙奧泥俑披麻救火钤幹劁折怯縮日照宂蠹溶合融洩傘兵是答兒侍讀澌渙歲闌韬約田窦停刻同盤而食兔走鹘落外生女霞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