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因之道的意思、靜因之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因之道的解釋

戰國 時期一部分道家的認識方法。認為心要保持虛靜,并因應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認識。《管子·心術上》:“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靜因之道”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哲學概念,尤其與齊國稷下學士的學說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内涵

  1. 虛靜為本
    主張心靈需保持虛靜狀态,排除主觀成見、情感幹擾。正如《管子·心術上》所述:“其處也若無知”,強調認知前需清空固有觀念。

  2. 因循客觀
    提倡完全順應事物本身的規律(“因”),即“舍己而以物為法”。認知過程需摒棄主觀增減,僅反映事物的客觀面貌,如“應物若偶之”。

二、哲學意義

三、實踐應用

在治國理念中,主張君主應“若無知”般保持虛靜,通過客觀觀察制定政策,避免個人偏見影響決策。

四、思想源流

源自《管子·心術上》,是稷下學派對道家“無為”思想的延伸。與後世“靜觀玄覽”“心齋坐忘”等概念存在承襲關系。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管子》原文及稷下學派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因之道:探尋其意義

"靜因之道"是一個富有哲理的詞彙,它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首先,我們來拆分它的字詞成分。"靜"是一個常見漢字,由部首 "⺾" 和 "争" 組成,其主要的意義是指事物不動、安靜或沉寂。"因"是由 "囗" 和 "大" 組成,表示原因、因果關系或緣由。"之道"則是指道理、原則或方法的意思。

"靜因之道"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它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廣泛使用,主要是指通過保持内心的甯靜和平和,能夠發現并理解事物存在的原因和規律。這種理念也與道家思想有關,強調在宇宙和人類生活中尋找平衡和諧,通過"靜"來感悟"因",從而得到智慧和領悟。

在繁體字中,"靜因之道"的字形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它保留了古代漢字的傳統風格和筆畫結構,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這種書寫方式進一步強調了這個詞的曆史淵源和文化背景。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對于"靜因之道"來說,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靜因之道"的例句: 1. 心靜因之道明。 2. 靜因之道,悟天地間。 3. 守靜因之道,心境自如。

組詞:甯靜、因由、道理

近義詞:靜心、因果、道德

反義詞:喧鬧、巧合、唯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