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國中有才德的人。《管子·大匡》:“適子不聞孝,不聞愛其弟,不聞敬老國良。” 尹知章 注:“其老者,國之賢良也。”《宋書·柳元景傳》:“諸賢弈世忠義,身為國良,皆受遇先朝,荷榮日久。” 唐 張九齡 《送幽州王長史赴軍序》:“ 漁陽 我之巨鎮也,慎選軍佐,敷求國良。”
“國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國良”指國家中有才德的人,尤其指忠誠為國效力的賢臣或傑出人才。該詞由“國”(國家)和“良”(賢良、優秀)組成,強調對國家的重要貢獻和品德高尚。
古代典籍
傳統用法
多用于形容忠誠、有才能的官員或士人,如唐代張九齡在《送幽州王長史赴軍序》中強調選拔“國良”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管子》《宋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國良》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具有國家或企業的良好形象、聲譽或實力。在社會交往中,擁有國良的人或事物往往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國良》這個詞由“國”和“良”兩個部分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囗”和“艮”。根據部首和筆畫數可以進行拆分。其中,“國”字的部首是“囗”,含有4個筆畫;“良”字的部首是“艮”,含有7個筆畫。
《國良》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很難追溯到具體的起源。作為一個漢字詞語,它在漢字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在繁體字中,用“國良”來表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國》字在古代寫法中,有時會将它寫作“囯”字。而《良》字在古代寫法中,有時會将它寫作“良”字的右邊多加一點點。
1. 他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了中國的國良。
2. 這家企業以其專業精神和卓越表現樹立了良好的國良。
3. 他的行為嚴重損害了他個人和他所服務的組織的國良。
1. 國家
2. 良好
3. 國際
4. 良心
5. 國民
1. 社會聲望
2. 信譽
3. 聲威
4. 名聲
5. 威望
1. 惡劣
2. 糟糕
3. 負面
4. 不良
5. 讨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