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和石。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正鈞石,角鬥甬。” 宋 曾鞏 《館中祭丁元珍文》:“其蓄鈞石,其出銖錙。” 宋 蘇轼 《論倉法劄子》:“未有百姓造銖兩之罪,而人主報以鈞石之刑也。”
“鈞石”是古代的重量單位,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鈞石”由“鈞”和“石”兩個單位組成。根據古代計量标準,1鈞=30斤,1石=4鈞=120斤。這一單位體系在《禮記·月令》等文獻中被用于規範度量衡。
曆史背景
鈞石不僅用于稱重,還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标準。例如《禮記》提到“正鈞石,角鬥甬”,強調仲秋時節需校準度量工具;宋代曾鞏、蘇轼的文獻中也用“鈞石”比喻財政或刑罰的嚴苛程度,如“人主報以鈞石之刑”。
引申意義
在文學中,“鈞石”常被賦予比喻義,表示數量龐大或分量極重。例如宋代文人用“其蓄鈞石”形容資源積累豐厚,用“鈞石之刑”暗指嚴酷的刑罰。
現代關聯
“鈞”字因“三十斤”的固定單位,衍生出“均等”“權威”等含義(如“鈞命”指帝王命令),而“石”作為多音字需注意語境區分(此處讀“shí”,非“dàn”)。
“鈞石”既是古代具體的計量單位,也是文化語境中象征“重大分量”的修辭手法。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度量差異,可參考《周禮》等古籍原文。
鈞石,又稱“均石”,是指色澤類似于北方青玉的石頭。它是中國古代玉器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材質之一。
鈞石的部首是金字旁(钅),在左邊的位置。它的總筆畫數是13。
鈞石最早在商代出現,并在後來的周、漢、唐等朝代得到廣泛使用。
鈞石的繁體字是「鈞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鈞石常常寫成「鈞石」,其中的“鈞”字用了“金”字而非現代“钅”字旁。
1. 這塊鈞石在陽光下閃耀着獨特的光芒。
2. 賞析鈞石的技巧需要很高的鑒賞水平。
1. 鈞石雕刻
2. 鈞石文化
3. 鈞石鑒賞
北方青玉、溫瓷
南方青玉、流水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