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更赋的意思、更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更赋的解释

汉 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后汉书·明帝纪》:“又所发 天水 三千人,亦復是岁更赋。” 李贤 注:“更,谓戍卒更相代也;赋,谓雇更之钱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更赋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一种代役税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更赋是汉代允许男子以缴纳钱币代替亲自服兵役或劳役的赋税形式。适用于23至56岁的男子,他们需按规定轮番戍边或服兵役,若无法亲自服役,可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2. 分类与实施方式

    • 更卒:每年需为地方服1个月劳役,亲自服役称为“践更”。若不愿服役,可缴纳2000钱(或300钱,不同记载有差异)雇人代役,称为“过更”。
    • 正卒:正式兵役,通常为1年,需在郡国接受军事训练。
    • 戍卒:每年戍守边疆3天,若不服役则缴纳300钱代役。
  3. 赋税性质
    即使实际所需服役人数减少,官府仍会强制征收代役钱,使更赋逐渐演变为固定税种。例如《汉书·昭帝纪》记载,朝廷曾免除百姓拖欠的更赋,侧面反映其强制性。

  4. 历史演变
    该制度始于秦代,汉初沿用,目的是缓解劳动力与军事需求的矛盾,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通过“践更”与“过更”的区分,既保障了戍边人力,又为财政提供了收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施案例或不同时期的调整,可参考《汉书》相关记载及汉代经济史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更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这个词来自哪里?有繁体字吗?在古代是怎样书写的?能否给出一些例句?还有,你能给出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吗? 《更赋》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在古代掌管文学和艺术的政府官员。其中,“更”的部首是“曰”,笔画数为7;“赋”的部首是“贝”,笔画数为8。 《更赋》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官制,特指负责管理文学和艺术的官员。在古代文字书写中,繁体字是「更賦」。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会有不同的写法。然而,根据我对古代文献和书法的了解,可以说《更赋》在古代的常见写法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更赋》的例句: 1. 古代朝廷重视文化发展,所以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更赋》。 2. 《更赋》负责文学作品的鉴定和奖励。 至于相关的组词,可以将《更赋》结合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汇,例如:文化更赋、官职更赋等。近义词可以包括文官、文坛官员,反义词可以是武职、武将等。 希望这些答案对你有所帮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