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更赋的意思、更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更赋的解释

汉 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后汉书·明帝纪》:“又所发 天水 三千人,亦復是岁更赋。” 李贤 注:“更,谓戍卒更相代也;赋,谓雇更之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更赋"是中国秦汉时期特有的一种赋税制度,其核心含义是以钱代役。具体解释如下:

  1. 字义构成:

    • 更:本义为轮换、替代。在秦汉徭役制度中,指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官府服一定期限的力役或兵役(如戍边),称为"更役"或"徭戍"。这种役期通常是轮换进行的。
    • 赋:本指征收(田地税),后泛指国家征收的税项。此处特指向官府缴纳的钱财。
    • 更赋:合起来指代替亲身服"更役"而向官府缴纳的特定代役钱。即应服役者通过缴纳规定的钱款,免除其亲身服役的义务。
  2. 历史背景与性质:

    • 更赋源于秦汉的徭役制度。法律规定成年男子(如汉代的"正卒")有服兵役(如戍边一年)和力役(如在本郡县筑城、修路、运输等)的义务。
    • 由于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影响生计等原因,许多人难以或不愿亲身服役。
    • 官府因此允许应服役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钱财,作为代替本人服役的补偿。这笔钱被称为"更赋"或"过更钱"(指戍边代役钱)。
    • 官府收取更赋后,会用于雇佣愿意代役的人(称为"践更"者)或供养长期戍边的士兵(称为"戍卒")。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代更赋的征收标准曾有明确记录。
  3. 具体内容与征收:

    • 戍边代役钱(过更钱):这是更赋最主要的部分。汉代规定,每人每年需戍边三日(实际执行中常累积计算)。若不服役,则需缴纳三百钱作为代役金。这笔钱通常按人丁征收。
    • 力役代役钱:对于在本郡县服力役(通常一个月),也可能存在缴纳代役钱的情况,但不如戍边代役钱普遍和制度化。
    • 征收对象:更赋主要向符合服役条件但选择纳钱代役的男子征收。部分特殊人群(如高官、贵族、有爵位者)可能享有豁免权。

更赋的本质是秦汉国家徭役制度货币化的一种表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缴纳货币代替亲身服役的一种特殊赋税形式。 它反映了古代国家对人力控制和财政需求的变化。其详细运作机制在《史记》、《汉书》等正史及后世学者如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等研究中均有深入探讨。

网络扩展解释

更赋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一种代役税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更赋是汉代允许男子以缴纳钱币代替亲自服兵役或劳役的赋税形式。适用于23至56岁的男子,他们需按规定轮番戍边或服兵役,若无法亲自服役,可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2. 分类与实施方式

    • 更卒:每年需为地方服1个月劳役,亲自服役称为“践更”。若不愿服役,可缴纳2000钱(或300钱,不同记载有差异)雇人代役,称为“过更”。
    • 正卒:正式兵役,通常为1年,需在郡国接受军事训练。
    • 戍卒:每年戍守边疆3天,若不服役则缴纳300钱代役。
  3. 赋税性质
    即使实际所需服役人数减少,官府仍会强制征收代役钱,使更赋逐渐演变为固定税种。例如《汉书·昭帝纪》记载,朝廷曾免除百姓拖欠的更赋,侧面反映其强制性。

  4. 历史演变
    该制度始于秦代,汉初沿用,目的是缓解劳动力与军事需求的矛盾,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通过“践更”与“过更”的区分,既保障了戍边人力,又为财政提供了收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施案例或不同时期的调整,可参考《汉书》相关记载及汉代经济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阻保训鞭杠宾兴博艺怅望吃香楚些大凑倒卧大桡等腰三角形詄踼诋谯缔素放情丘壑風雨同舟附刊宫籞惯习桂宇规踪蛊厌横枝候舍哗怒回挠虎翼吏减缩娇蝉嚼舌头骄盈接任赍运坤车雷公墨流从龙牋牧啸喏喏批亢抵巇纰戾乾村沙趋前退后然不上梁手轴水裙枢括鼠蹊堂事陶唐氏天帚同朝卫鹤稳情取嚣荡晓晦下妾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