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泛萍漂的意思、梗泛萍漂的詳細解釋
梗泛萍漂的解釋
斷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離。 元 張國賓 《羅李郎》第二折:“隻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經幾番兇荒戰鬥,怎免得梗泛萍漂。”參見“ 梗泛 ”。
詞語分解
- 梗泛的解釋 典出《戰國策·齊策三》:“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後因以“梗泛”指漂
- 萍漂的解釋 .喻人之行蹤漂泊無定。 唐 羅隱 《大梁見喬诩》詩:“六年悲梗斷,兩地各萍漂。”.喻隨波逐流,與世浮沉。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不揆世以投迹,不隨衆以萍漂者,蓋亦鮮矣。”
專業解析
"梗泛萍漂"(gěng fàn píng piāo)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漂泊無定、生活動蕩不安的狀态,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樹枝和浮萍一樣,無法自主,隨波逐流。
詳細解釋:
-
本義拆解:
- 梗 (gěng): 本意指植物的枝或莖,這裡指折斷的樹枝、小木片。
- 泛 (fàn): 漂浮,浮行。
- 萍 (píng): 浮萍,一種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型水生植物,無根。
- 漂 (piāo): 漂浮,漂流。
- 因此,“梗泛”指樹枝在水面上漂浮,“萍漂”指浮萍在水面上漂流。兩者都是無根、無依、隨水流動的形象。
-
引申義(成語含義):
- 這個成語将“梗泛”和“萍漂”兩個意象疊加,生動地比喻人或事物漂泊不定、流離失所、生活動蕩、沒有穩固的根基或歸宿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身不由己、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漂泊感。
-
典故出處與用法:
- 該成語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對漂泊生活的描述。例如,唐代駱賓王在《晚泊河曲》詩中寫道:“恓惶勞梗泛,凄斷倦蓬飄。” 雖然不是直接使用“梗泛萍漂”四字,但“梗泛”和“蓬飄”(蓬草飄飛)的意象已經非常接近。
- 更直接的來源或成熟運用多見于後世。清代張岱的《陶庵夢憶》序言中,在描述自己國破家亡後的漂泊經曆時,有類似“浮生萍泛,往事梗漂”的感慨(具體字句或有差異,但意象一緻),深刻體現了這種無根漂泊的悲涼心境。
- 它常用于描述離鄉背井、四處謀生、居無定所的人,或者形容事物沒有固定位置、隨環境變化而移動的狀态。帶有一種無奈、凄涼、無依無靠的情感色彩。
-
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這個成語依然用來形容人生活不穩定,到處流浪或工作地點頻繁變動。例如:“他這些年在外打工,真是梗泛萍漂,居無定所。” 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或現象的流動性、不确定性。
“梗泛萍漂”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它通過描繪樹枝和浮萍在水面漂浮無依的自然景象,隱喻人生或事物的漂泊不定、流離失所、缺乏根基的狀态,蘊含着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和凄涼感。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該權威詞典對“梗泛萍漂”的詞條有詳細釋義和可能的書證引用。
- 《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該辭典通常會收錄此成語,并提供解釋、出處和例句。
- 古代文學作品(如駱賓王詩、張岱《陶庵夢憶》序) - 這些是構成該成語意象和情感的基礎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梗泛萍漂”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ěng fàn píng piā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比喻:斷梗(浮木)和浮萍在水中漂浮,形容人生漂泊流離、居無定所的狀态。
- 引申義:常用來比喻人因戰亂、災荒或生活困頓而四處流浪,缺乏穩定的根基。
出處與例句
-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張國賓的雜劇《羅李郎》:“隻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哭主》中也有用例:“經幾番兇荒戰鬥,怎免得梗泛萍漂。”
-
結構特點
成語為ABCD式結構,四字并列,通過“梗”“萍”兩種無根漂浮的意象強化漂泊的意境。
應用場景
- 描述個人經曆:如“他半生梗泛萍漂,輾轉多地謀生”。
- 文學創作:多用于詩詞、小說中渲染人物命運的動蕩。
補充說明
- 近義詞:萍蹤浪迹、流離失所。
- 反義詞:安居樂業、安土重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羅李郎》《桃花扇》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韛囊磅唐八郤秉權僰僮朝端趁辦乘車入鼠穴搗練子丁香竹都團遁流惡向膽邊生方土格賦更直洸瀁歸公函達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候光皇直皇族監禁簡隽剿匪解兵傑出街子巾帼丈夫金雞獎計算機蹶痿抗擊栲栳可而狂風怒號羅鍋螺線盲聖耄衰面壁磨塼磨鉛排擋遣紀碁逢敵手祁奚之舉拳拳盛意任器紗帽圓領申挺石圖士為知己者死頭編托言忘蹄位子霞觀鄉捷邪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