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圖文的石頭。古代迷信,以其為祥瑞。《宋書·五行志二》:“ 魏 世 張掖 石瑞,雖是 晉 氏之符命,而於 魏 為妖…… 劉歆 以為金石同類,石圖發非常之文,此不從革之異也。” 唐 王勃 《秋日仙遊觀贈道士》詩:“石圖分帝宇,銀牒洞靈宮。”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魏 晉 間 張掖 出石圖,則類乎河圖之出矣。”
石圖在漢語詞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均與石刻或岩石的圖文形态相關:
指刻在石頭上的圖畫、文字或符號,多用于記載曆史事件、頌揚功德或傳遞文化信息。此類石刻常見于碑碣、摩崖、石經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與藝術價值。
例證:
東漢《熹平石經》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石刻,将《周易》《尚書》等七經刻于46塊石碑上,統一了經學文本,避免傳抄訛誤。其殘片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是研究漢代書法與經學的關鍵實物(參考《漢語大詞典》“石圖”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指自然界中岩石因礦物成分、地質作用形成的特殊紋路或圖像,如山水紋、雲紋等。這類紋理常被文人視為天然藝術,用于觀賞或作為繪畫靈感來源。
例證:
宋代畫家米芾在《畫史》中記載,其創作山水畫時曾借鑒靈璧石的天然皴紋,稱“石圖天成,皴法自具”。此類紋理在太湖石、英石等觀賞石中尤為突出,體現了自然與藝術的交融(參考《中國畫學術語辭典》“石紋”條,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石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石圖”指帶有天然或人工圖文的石頭,古代常被視為祥瑞的象征。拼音為shí tú,注音為ㄕˊ ㄊㄨˊ。
朝代 | 文獻案例 | 來源 |
---|---|---|
魏晉 | 張掖石瑞事件 | 《宋書·五行志》 |
唐代 | 王勃詩句“石圖分帝宇” | 《秋日仙遊觀贈道士》 |
宋代 | 龔鼎臣《東原錄》相關記載 |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等權威古籍工具書。
傍花隨柳悲咤變後掠翼飛機部勒不器彩絲系虎廠獄禅和氣吃得來殆庶丹之所藏者赤釣鼇客阿意取容敷棻芥藍甘洌關于龜列歸閑滾筒故栖呼隆戶屏堅操饑不遑食畸客金剛藏驚服金管酒榜究度開緣亢昂課堂讨論困摧蘭室良民證聾瘖蘆竹旻天幕吏恁人判然蓬阙辟仗箭破句嵌鑲青木香然膏桑蛾三花三熏繩正時論脫剝違指屋裡下死手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