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cker basket] 用柳條編成,形狀像鬥的容器。也叫“笆鬥”
隻見那小猴子挽着個柳籠栲栳在手裡,籴米歸來。——《水浒傳》
栲栳圈:像笆鬥那樣的圓圈
用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亦稱笆鬥。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酢法》:“量飯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後寫飯著甕中。” 唐 盧延讓 《樊川寒食》詩之二:“ 五陵 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買斷春。”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一夜,忽見數十裡外有紅燈大如栲栳,浮於海中。” 茅盾 《陌生人》:“甚至賣糖食的 三麻子 也用栲栳盛着那鹽一樣的寶貝粉擺在店門前。”
栲栳(kǎo lǎo),是一個漢語名詞,指一種用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傳統容器。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闡述:
基本形制與用途
栲栳通常呈圓筒形或鬥狀,口部略大,底部稍小,形狀類似笆鬥或籮筐,但多帶有提梁或便于手提的造型。它主要用于盛放糧食、食物或其他雜物,是傳統農家常見的日用器具。其編織工藝體現了民間手工藝的特點。
詞源與字義
“栲栳”一詞為疊韻聯綿詞。“栲”本指一種樹木(山毛榉科栲屬植物),其木材或枝條可用于制作器具;“栳”則特指用這類材料編織成的容器。兩字結合,專指這種特定的編織盛器。其名稱直接反映了制作材料和器物形态。
别稱與關聯
栲栳在不同地域或語境下也被稱為“笆鬥”、“籮筐”(特指某種形制)或“栳栳”。在山西等地,“栲栳栳”則是一種因其制作器具形狀而得名的面食(莜面栲栳栳),體現了飲食文化對器具名稱的借用。
文學與文化意象
栲栳作為傳統生活用具,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與方言中,用以描繪農家生活場景或作為借代。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峒氓》中就有“綠荷包飯趁虛人”的描述,雖未直接提及“栲栳”,但後世注家常以類似器具(如笆簍、栲栳)解釋盛裝行為。其形象承載了樸素的鄉土文化記憶。
引用參考來源:
“栲栳”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定義與材質
栲栳(kǎo lǎo)是用柳條或竹條編織的容器,形狀類似鬥,口小底大,常用于盛放糧食、雜物等。其材質多選用韌性強的灌木簸箕柳枝條,剝皮後光滑耐用。
别稱與用途
又稱“笆鬥”“水鬥”,在河北、山西等地有不同方言稱呼(如“搕唠”)。古代文獻如《水浒傳》《初刻拍案驚奇》中均有記載,用于籴米或形容頭部腫脹如栲栳大小。
食品名稱
在山西,“莜面栲栳栳”是一種傳統面食,因形似栲栳容器得名,象征“牢靠”“和睦”,常用于節慶待客或婚嫁場合。
地名
浙江慈溪的“栲栳山”因山形或植被特征得名,具體由來尚無定論,古詩中曾以“栲栳”形容其自然風貌。
“栲栳”的核心含義為傳統編織容器,其他用法多為引申或文化衍生。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可參考對應來源。
杯中物駁估布薩猜間昌本孱顔車甲誠身刍荛之見粹藻多頭方框方祇蜚鳥楓樹苓敷蕤腐胔古法果然如此還即罕倫厚貌深辭寰法胡漢民會喜家祭桀慠接力蘭艾臘序冷作寥邃胪句炮土之鼓評分破聲迫束潛渫全能全智姌嫋戎陳軟磨三肅賞知山窮水絕少庭沙鳁視區説委松門素日壇位讨債塊腿灣頑嚚桅木無析現代人下行斜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