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cker basket] 用柳條編成,形狀像鬥的容器。也叫“笆鬥”
隻見那小猴子挽着個柳籠栲栳在手裡,籴米歸來。——《水浒傳》
栲栳圈:像笆鬥那樣的圓圈
用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亦稱笆鬥。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酢法》:“量飯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後寫飯著甕中。” 唐 盧延讓 《樊川寒食》詩之二:“ 五陵 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買斷春。”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一夜,忽見數十裡外有紅燈大如栲栳,浮於海中。” 茅盾 《陌生人》:“甚至賣糖食的 三麻子 也用栲栳盛着那鹽一樣的寶貝粉擺在店門前。”
“栲栳”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定義與材質
栲栳(kǎo lǎo)是用柳條或竹條編織的容器,形狀類似鬥,口小底大,常用于盛放糧食、雜物等。其材質多選用韌性強的灌木簸箕柳枝條,剝皮後光滑耐用。
别稱與用途
又稱“笆鬥”“水鬥”,在河北、山西等地有不同方言稱呼(如“搕唠”)。古代文獻如《水浒傳》《初刻拍案驚奇》中均有記載,用于籴米或形容頭部腫脹如栲栳大小。
食品名稱
在山西,“莜面栲栳栳”是一種傳統面食,因形似栲栳容器得名,象征“牢靠”“和睦”,常用于節慶待客或婚嫁場合。
地名
浙江慈溪的“栲栳山”因山形或植被特征得名,具體由來尚無定論,古詩中曾以“栲栳”形容其自然風貌。
“栲栳”的核心含義為傳統編織容器,其他用法多為引申或文化衍生。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可參考對應來源。
《栲栳》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類似于櫥櫃的家具或櫥架。它在古代多用于儲存和陳列書籍、文獻或文物等,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栲栳》由木字旁“木”和隸形“格”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栲栳》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禮記·玉藻》:“台階上設兩欄舜日先光栲栳。”在古代,由于紙張稀有昂貴,書籍往往以竹簡、木簡或牍形紙張書寫,需要像櫥架一樣的家具來存放。
繁體字《栲栳》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栲栳”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寫法中多為圖片貼紙的形狀,字形帶有古樸的氣息。
1. 書房裡的栲栳上陳列着古籍和研究資料。
2. 他細心整理着書櫃裡的栲栳,以便更方便查閱書籍。
栲栳木、栲栳式、栲栳架
書櫥、書架、書櫃
隨意堆放、散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