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雙目失明的 唐 代聖僧 鑒真 和尚。 趙樸初 《河原崎長十郎先生自廣州來書奉答》詩:“憶君十年前,絶藝演盲聖。傾倒兩邦人,至情與至性。”自注:“ 鑒真 和上東渡,五次航海失敗,第六次成功到日時,雙目已失明,後人稱為盲聖。”
“盲聖”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一、曆史人物特指
指唐代高僧鑒真和尚(688-763年)。他六次東渡日本傳法,曆經艱險導緻雙目失明,仍堅持完成使命,被中日兩國尊為“文化恩人”。因此後人以“盲聖”稱頌其失明後仍堅韌弘法的聖者形象。
二、成語引申義
極少數語境中,“盲聖”被引申為諷刺盲目自信者的成語,典出莊子與列子辯論後自省的故事,喻指缺乏自知之明卻自诩聖賢的人。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權威古籍,需謹慎使用。
補充說明
建議優先采用曆史人物釋義,成語用法需結合上下文驗證。
盲聖是指盲目地崇拜或尊奉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甚至追隨其言行而無法客觀判斷、分辨是非的人或行為。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盲從或不理智的崇拜。
盲聖這個詞共有兩個字:盲(部首為目,筆畫數為8)和聖(部首為囗,筆畫數為5)。
盲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北鎮海盜圖紀》中,形容被人盲目追隨,将個人或事物過分崇拜而失去理性判斷。
盲聖的繁體字為「盲聖」。
在古代,盲聖的寫法有所不同。盲字在戰國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寫作「㸃」,而聖字在秦朝的《隸書》中寫作「聖」。
1. 他對那位明星盲聖般的崇拜,完全無法接受别人對他的批評。
2. 年輕人應該保持獨立思考,避免成為某個人或某種思想的盲聖。
盲從、盲信、聖人、聖誕、聖潔、聖典。
盲目崇拜、盲目追隨、盲信。
理智、客觀、批判、獨立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