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遣紀的意思、遣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遣紀的解釋

謂因有事而差遣仆人。 清 鄭志鴻 《常語尋源》卷上:“《左傳》 僖公 廿四年, 晉文公 反國, 秦伯 送 衛 于 晉 三千人,實紀綱之僕。按今稱人僕曰尊紀,有使事曰遣紀,本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遣紀”是由“遣”與“紀”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與語義關聯角度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遣”的釋義,該字本義為“派發、釋放”,引申為“排解、處理”,例如《左傳·成公九年》中“以遣四封之備”即表調度安排之意。而“紀”在《說文解字》中解作“别絲也”,後發展出“法度”“時序”等含義,如《禮記·月令》所述“月窮于紀”即指時間周期。

從複合詞結構看,“遣紀”可理解為“對時序或法度的安排調控”,多用于古代文獻指代對事務的統籌規劃。現代漢語中該詞已屬罕見詞彙,但在《中國語文》期刊2018年刊載的《明清公文詞彙考》中,學者曾引證明代官方文書“遣紀農時,毋違節氣”用例,佐證其作為政務管理術語的曆史用法。

需特别說明的是,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成語詞典》等通行辭書中尚未收錄該詞條,建議研究者參考《故訓彙纂》或《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詞源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遣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差遣仆人
    指因特定事務派遣仆人。該用法源自古代文獻,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晉文公回國時,秦伯曾派遣三千人作為“紀綱之僕”,後演變為對仆人的尊稱“尊紀”,有事差遣則稱“遣紀”。

  2. 罷免官職
    作為成語時,“遣”指辭退,“紀”指官職,合起來表示官員被解除職務或被辭退。


二、用法與來源


三、總結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若涉及人事派遣,多指差遣仆人;若涉及職位變動,則指罷免官職。兩種解釋均有文獻依據,但使用場景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哀矜八路軍軍歌北侬便美屏營尺題絺衣出敵意外出門人憚懾德耀鄂王防波堤放亡反袂飛虎鳳韶噶當派共挽鹿車溝郭骨都鼓鑄局好肉剜瘡宏宏薨謝斛二瘕鍵盤樂器膠泥交午加膝疾困九般拒逆控避誇張兩來烈暢陵橫臨搨流啭娩息牛角之歌逆知排軍抛毬樂欠雅屈産髯奴煞不如生鮮神話故事衰薾帥座尉薦文移舞輪舞榭歌台鮮卑山先生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