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面斂手的意思、革面斂手的詳細解釋
革面斂手的解釋
謂改惡從善,不敢恣意妄為。 唐 獨孤及 《唐故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洪州刺史洪吉八州都防禦觀察處置使平原郡開國公張公遺愛碑頌》:“於是豪民猾吏,革面斂手,家有忠信,人懷恥格。”
詞語分解
- 革面的解釋 .謂改變臉色或态度。《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王弼 注:“小人樂成則變面以順上也。” 孔穎達 疏:“小人革面者,小人處之但能變其顔面容色順上而已。”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覩幾蟬
- 斂手的解釋 .縮手。表示不敢妄為。《史記·春申君列傳》:“ 秦 楚 合而為一以臨 韓 , 韓 必斂手。”《後漢書·虞延傳》:“帝知 延 不私,謂 成 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後數日伏誅。於是外戚斂
網絡擴展解釋
“革面斂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é miàn liǎn shǒu,其核心含義是改惡從善,不敢再肆意妄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 革面:原指改變面容,引申為徹底改變态度或行為。
- 斂手:收斂雙手,比喻停止作惡、約束行為。
- 整體含義:形容人改過自新,不再放縱自己,行為變得謹慎守法。
2.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唐代獨孤及的《唐故太子賓客……張公遺愛碑頌》:
“于是豪民猾吏,革面斂手,家有忠信,人懷恥格。”
意為通過治理,原本嚣張的豪強和奸猾的官吏都改過自新,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3. 使用場景
- 適用對象:常用于描述原本作惡的人或群體因外界壓力(如法律制裁、道德約束)而改變行為。
- 例句:
“嚴打鬥争的深入開展,使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不得不革面斂手。”
4. 近義詞與區别
- 近義詞:洗心革面、改邪歸正。
- 區别:
“洗心革面”側重内心的徹底悔改,而“革面斂手”更強調行為上的收斂,可能包含被迫性。
5. 語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用于描述壞人轉變的情境。
- 結構特點:聯合式成語,前後兩部分(革面、斂手)并列強調行為改變。
這一成語生動刻畫了從“惡”到“善”的轉變過程,既可用于曆史典故分析,也適用于描述社會法治成效。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革面斂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改變性格或面貌,收斂行為。它由革、面、斂、手四個字組成。
- 革(gé):由“革”部首構成,部首含義為“皮革”,這個字的筆畫有8畫。
- 面(miàn):由“面”部首構成,部首含義為“面子”,這個字的筆畫有9畫。
- 斂(liǎn):由“敢”部首和“佥”兩個部分構成,部首含義為“籤訂文書的”。這個字的筆畫有10畫。
- 手(shǒu):由“手”部首構成,部首含義為“手”,這個字的筆畫有4畫。
《革面斂手》一詞來源于《尚書·洪範》:“休亡景側,俾瞽瞍視。匪賞天功,休亡遵民,夏後氏已下革面斂手。”繁體字的寫法為《革面斂手》。
在古時候,這個詞還有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斂手朝天”、“革心易行”等。
以下是《革面斂手》在句子中的示例用法:
- 他在職場上革面斂手,變得低調謙和。
- 面對困境,我們要敢于革面斂手,積極應對。
與《革面斂手》相關的組詞有:“革新”、“變革”、“面貌”等。
近義詞有:“改變性格”、“收斂行為”等。
反義詞有:“保持原貌”、“放任自流”等。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