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樁的意思、封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樁的解釋

宋 代的一種財政制度。凡歲終用度之餘,皆封存不用,以備急需,故稱。 宋太祖 建隆 三年始行于中央,後各地皆有封樁,乃至按月而樁,稱月樁錢,與初意大異。《宋史紀事本末·太祖建隆以來諸政》:“三年八月,置封樁庫。帝平 荊 、 湖 、 西蜀 ,收其金帛,别為内庫儲之,號封樁。凡歲終用度之餘皆入之,以為軍旅饑饉之備。” 宋 葉適 《財總論二》:“於 熙寧 、 元豐 以後,隨處之封樁,役錢之寬剩,青苗之倍息,比 治平 以前數倍。”《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以軍用不足,創取 江 、 浙 、 湖南 諸路大軍月樁錢,以上供、經制、系省封樁等窠名充其數。”參見“ 封樁庫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樁(fēng zhuā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封存錢物并标記儲存”。該詞源于古代財政管理制度,尤以宋代為典型。《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朝廷為儲備戰時軍費,将財政盈餘“别置庫貯存,號封樁庫”。其中“封”指封閉、封存,“樁”為木樁标識,引申為登記造冊的标記。

從制度層面看,“封樁”包含三層操作:其一為財物清點後密封,其二為設立獨立庫房專項保管,其三為記錄儲存數目以備稽核。例如南宋學者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提到,封樁錢物需“歲終具數申省部”,體現其管理的系統性。

現代漢語中,“封樁”一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宋史、經濟史文獻時仍具專業價值。《漢語大詞典》将其釋作“宋代稱中央財政的結餘”,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宋遼金史辭典》則擴展解釋為“專項儲備資金的封存管理制度”。該制度對後世國庫管理制度産生深遠影響,成為古代財政史研究的重要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封樁”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需結合具體領域或曆史背景理解:

一、宋代財政制度(核心含義)

定義:指将國家財政結餘封存備用,以應對緊急需求。


二、建築工程術語

定義:指管樁施工完成後封閉樁口的工序。


三、引申比喻(較少見)

定義:源自民間水利措施,指用木樁阻擋水流,後比喻阻止事物發展。


注意:曆史文獻中多指財政制度,現代工程領域則為專業術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按閲襃大本願嶒嵘車檔船頭垂老差互當家作主擔任斷骨負責人幹乞感性孤木古執海上逐臭皓旰幻想曲将弁緝裁急如星火積善餘慶咎悔榘度攈載牢俎磊砢掠剩鬼俚詞陵火攞袖揎拳茫惚煤汽燈昵賓炮擊品行撲面鉛紅清客串侵襲七事兒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忍辱負重塞瓦定理扇枕沈迷十八子兒勢态倏而俗不可耐宿昔交天姥托性托養宛轉悠揚香水涎水遐聲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