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計數裡程之鼓。《隋書·元巖傳》:“ 巖 卒之後, 蜀王 竟行其志,漸緻非法,造渾天儀、司南車、記裡鼓,凡所被服,拟於天子。”
(2).比喻單調刻闆的應酬之作。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上:“古人詩隻取興會超妙,不似後人章句,但作記裡鼓也。”參見“ 記裡車 ”。
“記裡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計數裡程的裝置
指中國古代用于測量距離的機械裝置,通常與車輛結合使用。其原理是通過車輪轉動帶動齒輪系統,每行駛固定裡程(如一裡)便自動擊鼓一次,以此記錄行程。據《隋書·元巖傳》記載,蜀王曾制造“渾天儀、司南車、記裡鼓”等儀器,可見其曆史應用。
比喻單調刻闆的應酬之作
清代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以“記裡鼓”批評缺乏靈感的詩文,形容其如機械記錄般枯燥,缺乏藝術性。
個别資料(如)提到“記裡鼓為古代樂器,比喻記憶力好”,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與詞義演變或混淆有關,需謹慎參考。
《記裡鼓》是一個成語,意為“記下來,打鼓”。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遭受******或失敗後,堅決要把這一切記住,作為激勵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
《記裡鼓》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15畫。
《記裡鼓》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采葛》篇中:子惠思我後,餘亦秉文輿,以記子鼓。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形容人們忍受******或失敗後,必定記住,發奮努力的意志。
《記裡鼓》的繁體字為「記裏鼓」。
在古代,成語《記裡鼓》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其基本意思和用法與現代漢字一緻。
他經曆了一次失敗,但他決心要記裡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記住、記事本、記性、鼓勵、膽鼓、記載等。
刻骨銘心、銘記、記憶猶新等。
忘卻、遺忘、遺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