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沒有突出者則普通的(人和物)亦可稱尊。 宋 黃庭堅 《跋東坡書寒食詩》:“他日, 東坡 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李将軍畫卷》:“且願 芑源 昆仲,就現存之蹟,剔去卷後各僞跋,重加潢治,以無負此 唐 人妙蹟,庶可於無佛處稱尊雲爾。”
“無佛處稱尊”是一個中性成語,比喻在沒有更強者或能手的場合下,普通的人或事物也能自居高位或逞強。其核心含義強調“在缺乏權威或優秀者時,平凡者得以凸顯”的現象。
含義與用法
字面指“沒有佛祖的地方自稱尊者”,引申為在缺乏高手的環境中逞強或自大。常用于描述某人因環境局限而顯露出超越自身實力的姿态,含一定諷刺或自嘲意味。例如在團隊無核心人才時,能力普通者占據主導地位。
出處與典故
出自宋代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此句是黃庭堅自謙之語,表達在蘇轼(東坡)這樣的大家面前,自己的書法顯得微不足道,若蘇轼不在場,自己或許能“稱尊”。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評論或日常對話中,既可批評他人盲目自大,也可用于自謙。例如:
他在這個小團隊裡算是技術骨幹,但若放到頂尖公司,恐怕就難“無佛處稱尊”了。
結構特點
該成語為五字複句式結構,語法上常作謂語或賓語,如:“莫要無佛處稱尊”“不過是無佛處稱尊罷了”。
此成語生動反映了競争環境中“時勢造英雄”的一面,提醒人們客觀評估自身實力與外部條件的關系。需注意語境,避免在正式場合誤用為褒義。
《無佛處稱尊》是一個成語,意指沒有佛祖所在之處就尊稱佛祖。這句話的深意在于人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要尊重、崇敬佛祖,即使沒有實質的佛像也要心存敬意。
《無佛處稱尊》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無(無有);佛(亻+弗);處(丶+廣);稱(禾+兄);尊(寸+寸)。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無(9畫);佛(7畫);處(5畫);稱(6畫);尊(12畫)。
《無佛處稱尊》是出自《印光大師全集》中的一句話,引用了《華嚴經·佛頭著菩薩行品第二》中的内容,倡導人們對佛祖的敬重和崇拜态度。
《無佛處稱尊》的繁體寫法為「無佛處稱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無佛處稱尊」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但整體上和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一緻。
例句:他對佛祖的虔誠正是體現了《無佛處稱尊》的精神。
組詞:佛陀、佛像、處處皆佛
近義詞:尊重佛祖、尊敬佛祖
反義詞:無視佛祖、藐視佛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