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利益,想到道義。謂以道義為重。《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謹候》:“四曰廉,見利思義也。” 清 唐甄 《潛書·制祿》:“凡人之性,上者有義無利,其次見利思義,其下見利忘義。”
“見利思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當面對利益誘惑時,要首先思考是否符合道義、正義和道德準則。這個成語強調在個人利益與道德原則發生沖突時,應當優先堅守道義,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義利之辨”的價值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見利思義”的字面解析為:“見”意為看見或遇到,“利”指利益、好處,“思”表示思考,“義”則指道義、正義。綜合起來,成語告誡人們在利益面前不應盲目追求,而需反思其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例如,在商業或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金錢誘惑,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先考慮是否損害他人或違背誠信,而非直接謀取私利。這個成語常用于褒義語境,形容人的高尚品格和自律精神。
成語的出處可追溯至《論語·憲問篇》,孔子在原文中說道:“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裡,孔子将“見利思義”視為成為“完人”(道德完備之人)的基本标準之一,強調了在利益誘惑下堅守道義的重要性。曆史上,這個成語被儒家學者如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認為它體現了“以義制利”的倫理觀,即道義應作為利益的約束和指導原則。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見利思義”不僅用于個人修養描述,還廣泛應用于教育、商業倫理和社會道德建設領域。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看到利益時,要想到道義”,并指出其反義詞為“見利忘義”,後者形容為利益而背棄道德的行為。成語的用法靈活,常見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例如:“在市場競争中,企業若能見利思義,便能赢得長久信任。”
引用參考:
“見利思義”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語,強調在利益面前應以道義為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看到利益時,首先考慮是否符合道義,而非被利益驅使。它倡導“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主張在物質利益與道德原則沖突時,優先堅守道義。
出處與背景
出自《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認為,具備這種品質的人可稱為“完人”。該成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義利之辨”的核心議題,主張“義然後取”,即符合道義的利益方可獲取。
深層内涵
反義詞與對比
反義詞為“見利忘義”“利令智昏”,二者均批判因利益喪失道德底線的行為。
例句與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哲學背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論語》原文或儒家經典相關研究。
被闆悲懑便路才術纏夾不清澄源正本雕破吊葬頂煙低色二心愕怡犯歲法日給複耕岩隔屋撺椽狗坊瞽議韓壽分香黑胧胧恒産畫荻和丸火冒三丈鑒道講劘将送簡闊箭旗截肢節志機戶紀念碑金鴉觜箘簵亢意冷絲絲榴榴馬來人墨冊木杷拈破牛鼻子牉合輕手輕腳輕驟起弄取裝埏镕善狀生尅施易衰白束帶結發通括童木凸耳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