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見利思義的意思、見利思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見利思義的解釋

看到利益,想到道義。謂以道義為重。《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謹候》:“四曰廉,見利思義也。” 清 唐甄 《潛書·制祿》:“凡人之性,上者有義無利,其次見利思義,其下見利忘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見利思義”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語,強調在利益面前應以道義為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看到利益時,首先考慮是否符合道義,而非被利益驅使。它倡導“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主張在物質利益與道德原則沖突時,優先堅守道義。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認為,具備這種品質的人可稱為“完人”。該成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義利之辨”的核心議題,主張“義然後取”,即符合道義的利益方可獲取。

  3. 深層内涵

    • “義”與“利”的關系:“義”指公正合宜的原則,“利”指物質利益。成語并非否定利益,而是強調以道義為取舍标準。
    • 實踐意義:提醒人們在商業、人際交往等場景中保持廉潔自律,避免貪婪。
  4. 反義詞與對比
    反義詞為“見利忘義”“利令智昏”,二者均批判因利益喪失道德底線的行為。

  5. 例句與應用

    • “我們在利益面前,要見利思義,而不能光想自己。”
    • 古代典籍中,常與“見危授命”并用,形容品德高尚之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哲學背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論語》原文或儒家經典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利思義

《見利思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遇到利益時能夠考慮到道義和正義。它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見"(jiàn)、"利"(lì)、"思"(sī)、"義"(yì)。其中,"見"是由"⺆"和"見"兩個部首組成的,總共有四畫;"利"是由"禾"和"刂"兩個部首組成的,總共有七畫;"思"是由"心"和"田"兩個部首組成的,總共有九畫;"義"是由"羊"和"丶"兩個部首組成的,總共有三畫。這四個字的組合形成了成語的含義。

《見利思義》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孟子·梁惠王上》這篇文章。文章描述了梁王問梁惠王如何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梁惠王回答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這句話即表明了一個領導者應該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道義和社會公衆的利益。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成語,形成了現今的《見利思義》。

《見利思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見利思義」,字形和簡體字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見"的字形是"見","利"的字形是"利","思"的字形是"思","義"的字形是"義"。雖然字形有所變化,但字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下面是一個例句,展示了《見利思義》的用法:
他作為一名律師,始終秉持着《見利思義》的原則,在處理案件時總是考慮到客戶的利益,同時也不違背法律和道義。

與《見利思義》相關的組詞有很多,比如"見義勇為"、"見義救人"、"見利忘義"等。這些成語都圍繞着利益和道義展開,有的表達正面價值觀,有的則是貶義的。

與《見利思義》相近義的詞語有"見財起意"、"利欲熏心",它們強調個人因貪圖利益而抛棄原則。而相反義的詞語包括"舍利從義"、"不圖私利",這些詞語表示在追求利益時能夠堅守道義并犧牲個人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