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車。亦借指軍隊。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南北凱旋》:“窮林高鳥盡,威德華夷震。幹戈今載戢,返戎軫。四海澄清,從此無血刃。”
“戎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戎轸”指兵車,亦可引申代指軍隊。該詞由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中:
該詞可見于《左傳》《詩經》等典籍,例如:
現代漢語中“戎轸”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文翻譯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的字典來源。
戎轸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有多個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代古代軍人死後追悼的儀式。其次,戎轸還可以表示對戰争和沖突的哀歎和悲痛之情。
戎轸由兩個部首組成,戈和車。其中,戈屬于兵部首,而車屬于車部首。
戎轸的總筆畫數是20,其中戈的筆畫數為4,車的筆畫數為16。
戎轸最早出現在《漢書·文帝紀》中。這個詞的來自于古代的伐轭制度,伐轭是古代的一種兵役制度,士兵完成服役後可以脫離轭束。後來,戎轸逐漸演變為表示對戰争犧牲者的追悼。
在繁體字中,戎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對于“戎轸”,在古代的寫法中,“轸”的形狀較為特别,車的上方有一個“徑”字,類似于一個小點。
1. 古代戰争中,士兵犧牲後都會舉行盛大的戎轸儀式。
2. 面對戰場上的慘烈景象,人們無不為之戎轸。
組詞:戎翟、戎馬
近義詞:追悼、哀悼
反義詞:慶祝、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