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 由 也與?” 朱熹 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蓋衣之賤者。” 漢 桓寬 《鹽鐵論·貧富》:“ 原憲 之緼袍,賢於 季孫 之狐貉。”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五:“屣履詠《南風》,緼袍笑華軒。” 唐 杜甫 《大雨》詩:“執熱乃沸鼎,纖絺成緼袍。” 清 唐孫華 《雪·次東坡聚星堂韻禁體物語》:“淩兢野老緼袍單,狂喜兒童屐齒折。”
“緼袍”是漢語詞彙,拼音為yùn páo,指以亂麻或舊絮填充的袍子,是古代貧寒者的服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緼袍由粗麻或舊棉絮制成,屬于古代底層民衆的衣物,象征清貧。例如《論語·子罕》中提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穿着破舊的緼袍與穿華貴皮草的人站在一起卻不自卑,隻有子路能做到吧?)。
文學引用
唐代杜甫在《大雨》中寫道“纖絺成緼袍”,宋代陸遊也有詩句提及緼袍的樸素,均體現其與貧寒生活的關聯。
與“绨袍”的區分
引申意義
緼袍常被用來象征安貧樂道、不慕虛榮的品格,如《送東陽馬生序》中“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緼袍是古代貧者所穿的粗麻袍,既具現實服飾功能,也承載文化象征意義,需注意與“绨袍”在材質和典故上的區别。
緼袍(línpáo)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一種用绤線編織而成的袍子。常常用來形容古代貴族或仕宦人士穿着的服飾。緼袍既可用于平日的穿着,也可用于正式的場合,是一種古老而華麗的服飾。
緼袍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字旁,其筆畫數為10畫。
緼袍源自古代漢族的服飾文化。在古代,緼袍是貴族的身份象征,隻有地位高貴的人才有資格穿着。緼袍的繁體字為繾袍。
古代的緼袍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中,緼袍的“緼”字曾經有着多種寫法,如「緝」「緐」「綝」等。而“袍”字也有一些變體,如「裱」等。
他的穿戴光鮮,身着緼袍,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組詞:緼帬(línquán):用緼線編織的裙子。
近義詞:錦袍、華袍、華麗服飾。
反義詞:樸素服飾、簡樸袍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