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若個 ”。1.哪個。可指人,亦可指物。 唐 東方虬 《春雪》詩:“不知園裡樹,若箇是真梅?” 宋 楊萬裡 《和段季承左藏惠》之三:“阿誰不識珠将玉,若箇關渠風更騷?” 明 陳铎 《山坡羊·怨别》套曲:“燈兒照破人兒夢,夢遶 巫山 若個峯?” 劉國鈞 《餞春詞》:“若個多情解相憶,征鞍還帶落花飛。”
2.何處。 唐 賈島 《鹽池院觀鹿》詩:“ 條峯 、 五老 勢相連,北鹿來從若箇邊。” 宋 趙長卿 《菩薩蠻·初冬》詞:“若個是鄉關?夕陽西去山。” 清 趙翼 《中秋夕感作》詩:“一家依舊團圞月,憐汝孤魂若箇邊?”
3.什麼。 清 李漁 《奈何天·逼嫁》:“若個事,嘩庭院?亂我清心,攪我幽眠。”
“若箇”是古代漢語中的疑問代詞,主要用法及釋義如下:
一、詞源解析 “若”在古漢語中可表示“哪”,“箇”通“個”,二者組合形成疑問代詞結構。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唐代詩詞中尤為常見,如《漢語大詞典》收錄其用例可追溯至《全唐詩》。
二、核心詞義
詢問事物:相當于“哪個” • 唐·王勃《九日》詩:“不知來送酒,若箇是陶家?”(《全唐詩》卷五十六) • 宋·楊萬裡《南雄驿前雙柳》詩:“若箇長條低拂水”(《誠齋集》卷十六)
詢問數量:相當于“多少” •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若箇真?若個假?”(暖紅室刻本)
三、語法特征 作為複合疑問代詞,常置于名詞前作定語,與“若為”“何物”等構成同期疑問詞系統。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分析,其句法功能主要承擔主語或賓語成分。
四、語音演變 中古音讀作“日母·铎韻”(若)與“見母·箇韻”(箇),宋代後隨語音演變逐漸被“哪個”“多少”替代,明清白話文獻中已鮮見使用。
五、現代轉義 在方言學研究領域,《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該詞在閩南語潮汕片仍有“若箇(ziak8 kai3)”的殘留用法,表示“如何”之意,屬古語遺存現象。
“若箇”是“若個”的異體寫法,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表示疑問,指“哪個”
用于人或物的選擇疑問,常見于詩詞。例如:
表示地點,指“何處”
多用于詢問方位。例如:
表示事物,指“什麼”
通常用于反問或泛指。例如:
補充說明:
謗議诐遁鬓花必修課才貌雙絕慘黯廁匽常平錢超逸承蔭魑魅魍魉從風而靡蜑舟搭手反問法益拱繞廣庭豃朗豪貴嗥咷闳曠渾奧湖畔胡雲架閣庫姜嫄焦坑交譽機灌進修生均稅夔鳳紋來享崂山例竟門隆赫泷泷率俾馬伏茂化馬劄納胯挪腰芘賴頻蹙寝室褥位三芝審博神跱申擢師道尊嚴瘦眉窄骨屬詩唐窯停節頽寝蜿蜷涴演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