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名。在 雲南省 大理 西北 點蒼山 東麓。寺東有 千尋塔 ,方形,中空,密檐式建築,十六層,高69.13米,建于 南诏 保和 時期;南、北各有一小塔,均八角形,實心,十層,高42.19米,建于 五代 。故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是中國雲南省大理市的曆史文化地标,其名稱源自“尊崇聖賢”之意。該寺始建于南诏國時期(公元9世紀),興盛于大理國階段(10-13世紀),現存建築群包含三座千年佛塔,故俗稱“大理三塔”。據《南诏野史》記載,寺廟原名“天鏡閣”,後因大理國推行“以佛治國”方略,更名為崇聖寺以彰顯對佛教聖賢的尊崇。
主體建築千尋塔高69.13米,為唐代密檐式磚塔典範,東西兩側的宋代雙塔各高42.19米,形成等腰三角形布局。這種建築形制在中國古塔群中具有獨特價值,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特别強調其三塔鼎立格局蘊含的“天、地、人”和諧理念。
寺内曾出土680件南诏大理國時期文物,包括鎏金銅阿嵯耶觀音立像等國家一級文物,印證了《雲南通志》所述“妙香佛國”的宗教盛況。當代考古發現證實,地宮舍利函内藏有佛陀舍利及寫經,與《大理行記》中“佛頂寺藏釋迦真身舍利”的記載相符。
崇聖寺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尤其以雲南大理的崇聖寺三塔聞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崇聖寺位于雲南省大理古城西北蒼山腳下,東臨洱海,始建于唐代南诏國時期(約公元713-741年)。作為南诏、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寺院,它曆經多次擴建,鼎盛時占地達7裡,擁有800餘間殿宇,是佛教在西南邊疆傳播的核心場所。曆史上曾有9位大理國國王在此出家修行。
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集文物古迹、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于一體。盡管古寺建築群在清代損毀,但三塔及出土文物為研究唐代建築、南诏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閱-11中的權威來源。
白手空拳奔奏秉常碧沈蔽障趵突泉償債朝餐掣制寵存觸楣頭稻子磴石彫甿杜義房墨樊蠻風塵逢合負羁公平合理觀美古則函封憾悔寒緯黑名單何極覈論賀雙星合願華人謇緩結罔疾争劇聖渴日枯廢潰盟臨職龍漦魯班羅峙懵昧盤旋匹似閑祛累屈情三唱牲醪私羨湯镬特洛伊木馬土地規劃脫卯屠子萬紫千紅瘟将軍小鬥心存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