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抑止。《尹文子·大道下》:“凡能用名、法、權、術,而矯抑殘6*暴之情,則己無事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矯抑漢語 快速查詢。
"矯抑"是由"矯"與"抑"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其核心含義包含雙重語義維度:一指通過外力幹預實現行為規範,二指内心自我約束的心理機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化表達,常見于社會學、心理學領域的專業論述。
詞義解析包含三個層次:其一指糾正偏差行為,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所述"矯正過激言行"的幹預措施;其二強調情感克制,參照《心理學大辭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中"抑制非理性沖動"的心理調節功能;其三引申為社會規訓機制,如《社會學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所述制度性約束手段。
在古漢語語料庫中,"矯抑"最早見于明代王陽明《傳習錄》,原指"矯其偏頗,抑其乖張"的修身理念。現代用法承襲了這一辯證關系,既包含主動糾正的外在動作,又涵蓋被動克制的内在狀态,形成行為與心理的雙重調節系統。
“矯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意義
由“矯”(糾正、改正)和“抑”(壓制、控制)組合而成,表示通過強制手段糾正或抑制某種行為或情緒。例如古籍《尹文子·大道下》中提到:“凡能用名、法、權、術,而矯抑殘暴之情,則己無事焉”()。
引申含義(現代用法)
指在社交場合中刻意控制言行,隱藏真實情感,表現出不自然的态度。例如在正式場合因禮貌或拘謹而故作姿态()。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代文獻中多指客觀的糾正行為,而現代用法更偏向主觀的情感抑制。
菴薆卞忿避寒筆據并且忏拔鬯浃朝衣差移成憲蟲旋淳行堕窳發廊發禮肺火飛禍凫花工廠弓繳詭妄晃動佳妙澆波乩筆棘刺潔采唶惋機谲鞠旅科套困蒙靈鹫令堂流沉冥微募原暖屋漂漂平吞佥判竊竊私議人方塞别三箧生手生腳沈锢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勢不兩立疏内所見略同睃拉天杪同一性五石瓠無地起樓台相公享鼎鹹虀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