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ust]∶公正的
對事實的公道的說明
(2) [fair]∶不偏不倚的、公平合理的
公道話
不過,人可真是好人!又公道,又爽直。——《潘虎》
(1).公正的道理。《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後漢書·楊震傳論》:“ 延 、 光 之閒, 震 為上相,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可謂懷王臣之節,識所任之體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獲晉侯》:“吾讨惡而進仁,既得命於天子矣,吾将達公道於天下。”《金6*瓶6*梅詞話》第四九回:“公道人情兩是非,人情公道最難為;若依公道人情失,順了人情公道虧。”
(2).公平;公正。 唐 杜牧 《送隱者一絕》:“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 元 無名氏 《鴛鴦被》楔子:“替朝廷幹事的,反倒受人6*彈論,公道安在?” 冰心 《冬兒姑娘》:“可是價錢也公道, 海澱 這街上,誰不是買她的?”
(3).公共道路。《韓非子·内儲說上》:“ 殷 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
(4).的确,實在。《西遊記》第十七回:“卻説那怪蘇醒多時,公道難禁疼痛,隻得跪在地下哀告。”《西遊記》第二八回:“那呆子走得辛苦,心内沉吟道:‘當年 行者 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公道沒去處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公道漢語 快速查詢。
"公道"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内涵,其核心概念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公道"包含以下兩個主要義項:
一、作為名詞指代社會正義準則 《漢語大詞典》将"公道"定義為"公正的道理",強調其作為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如《晉書·王沈傳》載有"公道既行,人心乃和",體現古代社會治理中對公平原則的推崇。該詞常與"自在人心"構成固定搭配,表達民衆對正義的集體認知。
二、作為形容詞描述事物屬性 《辭海》第七版釋義為"公平合理",用于評價具體事物的合理性。此用法常見于經濟領域,如《魯迅全集》中"價錢倒也公道"的表述,反映商品交易的公平性标準。在司法語境中,《唐律疏議》強調"斷獄須得公道",突顯其作為法律實踐的核心原則。
該詞的語義演變印證了中國傳統倫理觀與現代法治精神的融合。從《尚書》"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的早期記載,到當代社會"主持公道"的日常用語,其内涵始終圍繞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展開,構成漢語倫理詞彙體系的重要組成。
公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基本釋義
指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或道理,強調不偏袒任何一方。例如唐杜牧詩句“公道世間唯白髮”,即用自然規律比喻人世間的公平法則。
延伸内涵
古義與演變
古漢語中曾指“公共道路”(如《韓非子》記載“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但此用法現已罕見。
使用場景:常用于強調公正的場合,如評判争議、維護社會規則或表達對不公現象的不滿。其反義詞為“偏心”“偏袒”,近義詞包括“公正”“公平”。
變動禀明薄明層霄車船多濫葛多謀少斷鳳庭浮惰富盛改服狗盜關小觀照過幸洪深荒颣黃遠生花繡晦晦谏署腳樁揭箧探囊季考金公緊身衣金螢救死扶傷稽壓帣鞴拘盧舍科差昆崚來春裂土分茅六牲勵志龍鳳團茶明成祖命門默改釀花泥古拘方旁穿平一公甓甃青空窮覽趨拜肉類三語神彩盛涼沈退水乳説千説萬挑麼挑六鐵軌圍棋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