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and ready for assistance]∶配合己方的人行動
接應先頭部隊
(2) [supply;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to]∶物質上給予幫助;接濟
(1).猶應對;應答。《東觀漢記·馬客卿傳》:“ 馬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接應諸公,專對賓客。”《宋書·顔延之傳》:“接應之方,言必出己。” 葉聖陶 《城中·搭班子》:“ 澤如 不想說什麼話去接應,他照舊帶着不舒服的感覺望着 錢 的喉結。”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六:“‘他的妻子很能幹,’我接應着。”
(2).呼應支援。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二折:“元帥先行,我與 敬德 将軍隨後來接應元帥來。”《警世通言·趙太祖千裡送京娘》:“卻説店小二為接應 陳名 盜馬,回到家中,正在房裡與老婆説話。”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龍泉 人 郭公子 起義兵以應僞 周 ……後與 大任 不協,不相接應。” 茅盾 《子夜》十三:“還是先和 虹口 那幾個罷下來的廠接好頭,她們來沖,我們關車接應。”
(3).供應;接濟。如:子6*彈接應不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接應漢語 快速查詢。
"接應"是一個漢語動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均強調在動态過程中提供支持或配合:
指在行動中為他人或己方提供及時幫助、物資補充或人員增援。
例句:
"前線物資短缺,後方需立即接應補給車隊。"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78頁。
軍事領域
指戰鬥中通過火力掩護、兵力策應等方式支援主力部隊的行動。
例句:
"側翼部隊的任務是接應主力突圍。"
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92頁。
體育領域
特指球類運動中隊員間的傳接配合,如足球、籃球中的傳球策應。
例句:
"前鋒快速插上,中場球員及時接應傳球。"
來源:《體育科學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5頁。
在文學或口語中,可表示語言、邏輯上的前後關聯與承接關系。
例句:
"文章結尾需接應開頭,形成閉環結構。"
來源:《漢語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34頁。
"接應"的核心是"動态協作",強調在行動鍊中主動填補空缺或強化協作關系。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軍事、體育及團隊協作場景,亦延伸至抽象的邏輯銜接。
“接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配合行動
指在戰鬥或行動中,對己方人員進行支援或協同作戰。例如:“先頭部隊沖鋒時,後續隊伍需及時接應”。
物資接濟
表示在資源或物資上提供幫助,如“糧草接應不上”。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軍事場景。
在排球比賽中,“接應”全稱接應二傳,是場上核心角色之一: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體育專業術語及曆史文獻用例,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場景的用法,可參考來源網頁。
埃境牓門賣官報務杯中物布拉柴維爾踩高蹻殘尊側僻唱陳充積初妻黛綠打假蛋清搗衣大飨電赫點鐵成金滴骨親惡迹昭著反始飛揚跋扈風疾風鳶攻城略地公席耇造旱路鴻哲禍泉經籍鲸仔金樞禁闱急頭賴臉克勉撈梢拉朽黎母領路緑林強盜媚眼腦包啟佐覰問攘翦轖結折正首邱書辦術氏冠司谏四六風聳耳騰飛天回鐵軍痛熱享大相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