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我将從誰。《禮記·檀弓下》:“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 陳澔 集說:“言卿大夫之死而葬於此者多矣,假令可以再生而起,吾於衆大夫誰從乎?” 宋 範仲淹 《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一個文言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原句為倒裝結構,正常語序為“吾與誰歸”,意為“我能與誰一同歸依/相處?”
引申義
表達對志同道合者的尋求,或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早來源
出自《國語·晉語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原指對已逝賢者的追慕。
經典化用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賦予其“追隨崇高理想”的深意,成為名句。
賓語前置
文言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需前置,即“誰與”實為“與誰”。
學術争議
有學者認為“歸”應解為“終極目标”,全句意為“我能與誰共同實現理想?”,與傳統解釋形成補充。
多用于表達對知音或精神同道的渴求,常見于文學、演講等場景。例如:“面對浮躁世風,堅守初心者,吾誰與歸?”
提示:若需完整文獻考據,可參考《國語》及《嶽陽樓記》原文。
《吾誰與歸》是一句古代的成語,意為“我将歸于何處”,表達出對自己歸宿的思考和追問。
《吾誰與歸》共分為6個漢字,它們的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吾誰與歸》出自《楚辭·離騷》這首古代文學名篇,是中國先秦時期文學的重要遺産。它的繁體寫法為「吾誰與歸」。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吾誰與歸》的漢字寫法也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寫法為「吾誰與還」。
1. 心靈的迷茫時,不禁會問自己:吾誰與歸?
2. 漂泊在外多年,他渴望找到一個能讓他心安的地方,一直在問:吾誰與歸?
離歸、歸宿、吾輩、與君
吾歸何處、吾将何往
吾歸何方、不歸、無歸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