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約束。 唐 杜牧 《念昔遊》詩之一:“十載飄然繩檢外,罇前自獻自為酬。” 宋 蘇洵 《養才》:“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 清 褚人穫 《堅瓠三集·千字文題》:“ 明 韓襄毅 巡撫 江西 ,上車觀風,繩檢頗嚴。”
(2).規矩;法度。 宋 蘇轼 《謝王内翰啟》:“奇文高論,大或出於繩檢;比聲協句,小亦合於方圓。” 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以繩檢自律,亦以繩檢律人。” 清 吳德旋 《書<抱樸子>後》:“故所著書辭,賤祿利,尚高節,匡世謬,貴繩檢,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蓋其聲光駿發,非桐城繩檢所能束縛也。”
“繩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約束
指通過規矩或規範對人的行為進行限制,強調外在規則的制約作用。例如宋代蘇洵在《養才》中提到“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說明不受常規約束的人物特質。
法度、規矩
表示社會或制度中的規範準則,如明代唐順之在《萬古齋公傳》中描述“以繩檢自律,亦以繩檢律人”,體現規則對個人與群體的雙重作用。
“繩檢”兼具“行為約束”和“制度規範”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演變體現了從具體工具(繩索)到抽象規則(法度)的語言發展過程。
《繩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使用繩子勒緊或檢查。
《繩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見”,共計10個筆畫。
《繩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社會,常用于農民在田間地頭勒緊繩索,用來束縛牲畜或者固定工具等。
繁體字為「繩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繩檢》在古時寫作「繩檢」。
1. 農民用繩檢把牛綁在樹上,防止它們走散。
2. 這項工作需要繩檢将兩端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繩索、檢查、檢驗、繩結、繩索
勒緊、束縛、系緊
松開、解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