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約束。 唐 杜牧 《念昔遊》詩之一:“十載飄然繩檢外,罇前自獻自為酬。” 宋 蘇洵 《養才》:“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 清 褚人穫 《堅瓠三集·千字文題》:“ 明 韓襄毅 巡撫 江西 ,上車觀風,繩檢頗嚴。”
(2).規矩;法度。 宋 蘇轼 《謝王内翰啟》:“奇文高論,大或出於繩檢;比聲協句,小亦合於方圓。” 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以繩檢自律,亦以繩檢律人。” 清 吳德旋 《書<抱樸子>後》:“故所著書辭,賤祿利,尚高節,匡世謬,貴繩檢,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蓋其聲光駿發,非桐城繩檢所能束縛也。”
繩檢是漢語複合詞,由“繩”與“檢”二字合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規範、法度或禮法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檢點。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例證:
繩(繩)
本義指繩索,引申為準則、法度。《說文解字》釋:“繩,索也”,後擴展為“直的标準”,如《史記·樂書》載“以繩德厚”,即以法度衡量德行。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
檢(檢)
原指書函标籤,後衍生為查驗、約束。《說文解字》曰:“檢,書署也”,段玉裁注:“凡約束謂之檢”。
來源:《說文解字注》。
二字合成“繩檢”,強調以規範為準繩進行自我或他人的檢束,常見于古代文獻對道德行為的評價。
核心含義
通過禮法、規矩約束言行,尤指對不符合規範的行為加以糾正。如:
“君子繩檢其身,使不失道。”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近義辨析
繩檢更強調以既定标準(如禮法)為尺度進行規範,具權威性與社會性。
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載:
“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亦可以少愧矣。彼繩檢而世教者。”
此處批評世俗以禮法苛責他人,反襯柳宗元雖遭貶谪卻堅守道義。
來源:《韓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繩檢”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形容對行為、思想的規範,如:
“傳統文化中的禮教,實為一種道德繩檢。”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繩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約束
指通過規矩或規範對人的行為進行限制,強調外在規則的制約作用。例如宋代蘇洵在《養才》中提到“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說明不受常規約束的人物特質。
法度、規矩
表示社會或制度中的規範準則,如明代唐順之在《萬古齋公傳》中描述“以繩檢自律,亦以繩檢律人”,體現規則對個人與群體的雙重作用。
“繩檢”兼具“行為約束”和“制度規範”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演變體現了從具體工具(繩索)到抽象規則(法度)的語言發展過程。
半壁廂碧翁博刀博臨不存補褂蒼龍吃死飯穿花鳳串通一氣楚岫詞慙翠微得心應手颠眴調研東頭鍛坊多學科風態臯貔高院盍不即即世世徑衢幾事機務段距趯剀諷可手寬飲魁累來者勿拒浪濤駱谷沒面目鳴雞命諸侯抹光木媚内資諾仕乾白蹺跖騎者善堕三損設棘設客盛多倏閃酸虀蘇黎世騰虵天定土巴庚猥畏震物理變化無為之治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