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Kongtong]
(2) 山名,在甘肅
(3) 島名,在山東
(4) [fairy mountain]∶指仙山
此去定教扶聖主,将軍真可倚崆峒。——《楊家将演義》
(1).山名。在今 甘肅 平涼市 西。相傳是 黃帝 問道于 廣成子 之所。也稱 空同 、 空桐 。《莊子·在宥》:“ 黃帝 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 廣成子 在於 空同 之上,故往見之。”《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西至于 空桐 ,登 鷄頭 。” 南朝 梁 沉約 《為武帝與謝朏敕》:“ 羲軒 邈矣,古今事殊,不獲總駕 崆峒 ,依風問道。”後亦以指仙山。 唐 曹唐 《仙都即景》詩:“旌節暗迎歸碧落,笙歌遙聽隔 崆峒 。” 宋 沉遘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真宗皇帝 伏願登禦 崆峒 ,從遊汗漫,錫羨上靈之福,延洪後嗣之休。”一說 黃帝 問道于 廣成子 之山。在今 河南 臨汝縣 西南。 唐 舒元輿 《橋山懷古》詩:“ 襄城 迷路問童子,帝鄉歸去無人留。 崆峒 求道失遺迹, 荊山 鑄鼎餘荒丘。”參閱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八·汝州》。
(2).山名。在 山西 臨汾市 南。《山海經·海内東經》:“ 溫水 出 崆峒 。 崆峒山 在 臨汾 南。”
(3).山名。在 江西 贛縣 南。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三》:“ 崆峒 對聳, 章 貢 交流。”
(4).古人認為北極星居天之中,鬥極之下是 空桐 ( 崆峒 ); 洛陽 據地之中,故以 崆峒 代指 洛陽 。 唐 李賀 《仁和裡雜叙皇甫湜》詩:“明朝下元復西道, 崆峒 叙别長如天。”
(1).山高峻貌。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龛銘》:“水聲幽咽,山勢崆峒。” 唐 李賀 《出城别張又新酬李漢》詩:“ 李子 别上國, 南山 崆峒春。”
(2).山洞;洞窟。 唐 王化清 《遊石室新記》:“ 高要郡 北十五裡有石室,詭恠萬狀,崆峒其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蹬倚絶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緣竅。”
(3).寬敞空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從門隙内窺,洞甚崆峒,而路無由入。”
(4).形容聲音洪大。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山下有水穴東北向,潴水甚滿,而内聲崆峒。”
崆峒是中國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地理、曆史、文化三個維度解析:
一、地理學概念
“崆峒”特指中國境内多座同名山脈,尤以甘肅平涼崆峒山為典型。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山屬六盤山支脈,主峰海拔2123米,山勢險峻,植被覆蓋率逾90%,其丹霞地貌被中國地理學會認定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崆峒山高峻,如台壘然”,印證其特殊地形結構。
二、曆史沿革
作為古代行政區劃名稱,“崆峒”曾見于《漢書·地理志》,指西漢時期隴西郡轄下的崆峒縣,其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境内,屬秦漢邊塞軍事要地。《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西至崆峒”,表明該地域在華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考古發現該區域存有仰韶文化至齊家文化時期的多處遺址。
三、文化意象
在道教典籍中,《莊子·在宥》篇記載黃帝向廣成子問道于崆峒山,使該山成為道家“洞天福地”的象征。唐代杜甫《洗兵馬》詩句“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賦予其國家安泰的政治隱喻。佛教文獻《法苑珠林》則記載北魏時期崆峒山始建佛寺,形成佛道共存的宗教景觀。
(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漢書地理志彙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杜詩詳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
“崆峒”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若需更全面信息,可查閱相關地理志或文學作品。
百損黃便郡布令柴竹剗伐大邊旦旦箪瓢屢罄堕淚發榜發夢蜂出風姿綽約奮志鈎擿顧覆鴻軒鳳翥黃葦畫瓶昏熱簡斷狡伏季末竟直妓妾積儹考定潰瀾量器露處卯金刀妙算摩畫叛敗跑路蒲鞯青菰傾信窮秀才犬牙羣下善信聲名大噪蜃竈蛇伸室孫四運貪叨殄靡體訪抟香弄粉污殺無所可否烏衣諸郎無怨無德無字碑蠁蟲向上缿廳孝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