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列趄的意思、列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列趄的解釋

[falter] 身軀歪斜,腳步不穩

列翅着腳兒,走到千遍。——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腳列趄登辇路花基,神恍惚步瑤階玉砌。——元· 王伯成《貶夜郎》

詳細解釋

趔趄。腳步歪斜。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三折:“腳列趄登輦路花基,神恍惚步瑤階玉砌。”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三折:“手張狂腳列趄,探身軀将丹桂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列趄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描述身體搖晃、腳步不穩的狀态,通常指行走時因外力或自身原因導緻的踉跄、站立不穩或幾乎跌倒的動作。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一、核心釋義

列趄(liè qie)指身體失去平衡,腳步不穩,行走時搖搖晃晃或險些跌倒的動作。該詞多用于古漢語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其同義詞“趔趄”。

示例:

“他被門檻絆了一下,列趄着向前沖了幾步。”


二、權威詞典依據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收錄“列趄”詞條,釋義為:“腳步不穩,身體搖晃。”其注解指出該詞為“趔趄”的異寫形式,二者意義相通。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8頁。

  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在“趄”字條目下注明:“列趄”通“趔趄”,形容行走時身體歪斜、腳步不穩之态。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3967頁。


三、詞源與演變

“列趄”為“趔趄”的早期異體寫法,二者均源于中古漢語。《廣韻》(宋代韻書)中“趄”字注音為“七餘切”,釋義為“行不正貌”,可見其本義即強調行走姿态的失衡。明清小說中“列趄”與“趔趄”并存使用,如《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吃了道:‘好酒!’隻見店家又篩一碗,武松又一飲而盡,吃得口滑,隻顧吃,吃得列趄了。”


四、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趔趄”為規範用詞,“列趄”多見于古籍或方言。在正式文本中建議使用“趔趄”,如:

“他腳下一滑,打了個趔趄。”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十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3. 陳彭年等. 《廣韻》[M]. 北京:中華書局,2011(影印本).
  4. 施耐庵. 《水浒傳》[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網絡擴展解釋

“列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è jū(或作liè qie),主要用于形容身體歪斜、腳步不穩的狀态,與“趔趄”為同義詞或異形詞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
    指行走時身體搖晃、腳步不穩,或因外力幹擾失去平衡的狀态。例如:“腳列趄登辇路花基,神恍惚步瑤階玉砌”(出自元代文學作品)。

  2. 詞性擴展
    可作動詞或形容詞,描述動作或狀态。如“列趄着腳兒”表示踉跄行走,“身軀列趄”則形容歪斜的姿态。


用法與語境


字形與讀音


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中提到的《西廂記諸宮調》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舍笾筍不遑暇食不一一騁效床母吹牛出群才村疏玳簾擔笈盜發鼎力鼎足而立遁甲神珥貂鳳舍浮渲貢賦光彩溢目規锢詭佞合脊恒象虹草患吏畫色華藻霍铎甲馬營繮繩監規簡棄矯揉造作靜脈壓襟制饑枵冀州俊俠康斯坦察靠身朗儁利赢龍門客倮國猡猡冥鑒民壯齧齧鵬翮擾擾認識軟凍凍壽面曈昽同心斷金無口詩令相攸仙人洞信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