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遠。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蓋登旋璣之眇邈,則知井谷之至卑。”《雲笈七籤》卷四:“既太虛眇邈,玄師難希,宜求之於心,即理而斷也。”
(2).久遠;遙遠。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上:“古詩眇邈,人世難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雷首山 在南,事有似而非,千載眇邈,非所詳耳。” 唐 張鷟 《遊仙窟》:“僕從 汧隴 ,奉使 河源 。嗟命運之迍邅,歎鄉關之眇邈。”
精妙,玄妙。《漢武帝内傳》:“此術眇邈,必須清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施行。”
“眇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讀:
高遠
形容空間或境界的遼闊深遠。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明本》提到“蓋登旋璣之眇邈”,比喻登上北鬥星的高遠之處。此義項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象或抽象哲思。
久遠/遙遠
指時間或空間上的距離悠長。南朝梁鐘嵘《詩品》稱“古詩眇邈,人世難詳”,形容古詩年代久遠;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亦用“千載眇邈”表達時間跨度之大。
精妙玄奧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精微深奧的哲理,如《雲笈七籤》描述“太虛眇邈,玄師難希”,指向玄妙難測的境界。
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原文,可查閱《抱樸子》《水經注》等典籍,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眇邈(miǎo mài),意為微小而遙遠的樣子,形容極其微弱或遙遠的狀态或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眇(目部,4畫):由,“點”和“目”組成。 邈(辶部,8畫):由“辶”和“苗”組成。
來源:
《紅樓夢》中有一首《秋窗風雨夕眺帖》詩雲“世路書生莫相待,行藏春水秋山在,秋山行止盡征途,行止邈如黃葉離。”其中“眇邈”一詞首次被使用。
繁體:
眇邈(繁體字:眇邈)
古時候漢字寫法:
眇邈(古時候漢字寫法:眇邈)
例句:
1. 他的聲音因為人群的騷動而越來越眇邈了。
2. 那座古老的山城在時光的長河中變得越來越眇邈。
組詞:
眇小、眇宇、眇望、眇遠、巍眇
近義詞:
微弱、微小、遙遠
反義詞:
明亮、強大、臨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