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揆的意思、閣揆的詳細解釋
閣揆的解釋
内閣首腦。指内閣首相、内閣總理等。 王芸生 《日本對辛亥革命之操縱與幹涉》:“自 袁世凱 出任閣揆, 東京 外務省以為 中國 之亂,可由採取君主政體而終止。”
詞語分解
- 閣的解釋 閣 (閣) é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于外交場合)。 特指女子的卧房:閨閣。出閣(出嫁)
- 揆的解釋 揆 í 度(?),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準則:千載一揆。 事務: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舊稱總攬政務的人,如宰相等:閣揆。揆席(宰相之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閣揆”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閣揆”是中國古代對宰相或最高行政長官的稱謂,後也用于指代現代内閣制國家的行政首腦(如總理、首相)。其核心含義是“國家最高政務管理者”。
詞源解析
- “閣”
原指古代藏書樓或中央政府機構(如“内閣”),後演變為中央權力機關的代稱。
- “揆”
源自《尚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意為“管理政事”,後引申為宰相職能的統稱。
曆史演變
- 古代:指宰相,如唐代尚書省長官、明代内閣首輔等,總攬國政。
- 近代:民國時期特指行政院長,如袁世凱曾被稱為“閣揆”。
- 現代:在内閣制國家中,可代指總理或首相,如日本内閣總理大臣。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描述古代宰相職能,如“以揆百事”。
- 現代政治:指代内閣首腦,如新聞報道中稱某國總理為“閣揆”。
- 比喻用法:形容某領域權威人物,如“學界閣揆”。
例句參考
- 王芸生《日本對辛亥革命之操縱與幹涉》:“自袁世凱出任閣揆,東京外務省以為中國之亂,可由采取君主政體而終止。”
- 台媒報道:“外傳黃敏惠将接任副閣揆。”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源、曆史背景及現代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閣揆(gé kuí)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阝(阜)和卡,總共有13個筆畫。閣揆一詞源自古代官制中的職位名稱。在古代中國,揆是一個官員的職銜,負責輔助國君辦理政務。閣是指官署的建築物,揆則是指擔任這個官職的人。
閣揆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閣揆。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揆是用“高”字的上部分寫,表示閱覽、審查的意思。而閣則是用“阝”作為部首,并在底下添加“各”字旁,表示官署的意思。
以下是閣揆詞語的例句:
1. 新任閣揆将會帶領國家走向繁榮。
2. 他在擔任閣揆期間,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3. 閣揆常常與國君商讨國家大事。
一些與閣揆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閣臣、閣門、揆度、揆情、揆文等。
近義詞:宰相、宰輔、首相等。
反義詞:下級、官員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